蘋果批:走了一個羅太 還有千千萬萬個羅太 - 謝毅

蘋果批:走了一個羅太 還有千千萬萬個羅太 - 謝毅

羅太走了。有人歡喜有人愁,而觀乎近日的輿論,歡喜的人佔大多數。可憐羅太八年來盡心盡力「為人民服務」,真是無功也有勞。現在「升職」他處,不但沒有歌功頌德,反而被人秋後算賬,此情此景,能不教人心酸?
也難怪。回看羅太八年,教育改革層出不窮,令人眼花撩亂;原意雖好,但推行過急,未見其利已先受其害;教師疲於奔命之餘,更觸發學子逃亡潮,讓老外盡收漁人之利。教統局間接「助(外)人發達」固然難辭其咎,但納稅人做了「老襯」還不自知,則更是冤枉之至。加上羅太口不擇言,得罪人多,稱呼人少,猶如火上加油。結果民怨爆發,萬人上街,「飯焦下台」之聲四起。羅太今日黯然離場,可以怪誰?
走了一個羅太,來了一個黃鴻超,新人事新作風,教育界當然滿懷希望。就好似張文光早前接受訪問,形容他是一個君子,認為大家將來可以多點合作,平息教統局跟前線教師的紛爭。言之下意,是教育問題就是人的問題,只要換過另一個領導人,吸取教訓,改弦易轍,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一如以前帝制下的老百姓,受盡暴君欺凌,總會求神拜佛,希望將來有聖人賢君降世,打救萬民。要不然就群起造反,來一個改朝換代,但願可以創出一番新景象。可惜事與願違,昏君暴君總是死之不盡。歸根究柢,是制度欠民主,無力制衡皇權,以致君主可以為所欲為。此一制度不改,百姓不可能有好日子過。

同樣道理。撇除羅太的個人因素不論,香港教育千瘡百孔,主因是制度欠彈性;官僚由上而下管理教育、推行改革,一如以前大陸的計劃經濟,豈有不敗之理?不是說官僚不懂教育,剛剛相反,教統局內的有識之士大不乏人。只是全港大中小學過千間,各各不同。而官僚不是上帝,怎可能一眼關七,顧此失彼亦在所難免。就算日日「腦震盪」,時刻查找不足,恐怕也無補於事。
官僚不能因時地而制宜,又不願下放權力,讓學校自決,退而求其次,只好拿着一本「天書」走天涯,化繁為簡;由校舍設計、師資培訓、教學方法、課程內容、考試範圍、標準答案、學生派位等等,莫不加以統一,方便管理。如此一來,孔子提倡的「因才施教」也就變成烏托邦,遙不可及也!
更要命的是,錢在官僚手,要向外證明「用得其所」,於是巧立名目,設計出各種各樣的考核制度,以測試教師是否「有料到」。後者為了五斗米折腰,被迫犧牲寶貴的備課時間出席研討會、報考基準試,以及填寫大量的申請表及評核表等等。撫心自問,幹這些無聊事,除了可以滿足官僚的權力慾外,又有甚麼意義呢?難怪香港的教育水平會每況愈下了。
要改革,就要從根本着手。政府可以繼續資助教育,但對象應該是家長而不是學校。一來可以發揮市場力量,汰弱留強;二來又可以免去官僚的指手畫腳,教師可以專心備課,以質素留住學生。這就是學券制的真諦。可惜李局長畫蛇添足,諸多限制,以市場之名行干預之實,難怪「老佛爺」會大動肝火,再次破口大罵了。
制度改不了,單靠人事調動,又豈能化腐朽為神奇?所以話,走了一個羅太,還有千千萬萬個羅太,各位讀者等着瞧吧!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