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商銀行(1398)招股空前成功,持有此股的讀者相信為數不少,當中有人會馬上賣掉賺快錢,另一些人則可能視之為長線佳選。
人們對中國銀行股的過度樂觀,令我憶起2000年初的科網股狂潮。不過,今次由中國銀行股引發的尋金熱,較諸上世紀末在華爾街爆發的狂潮,或有過之而無不及。
工行上市,是歷來最大規模的IPO,申請認購所投入的資金,相當於花旗集團市值的兩倍。有幸獲配工行新股的,可能自覺穩操勝券。表面看或許如是,實情卻是另一回事。如果我們說90年代末期的投資者見科網股就買,根本不分好醜,那麼現在賭中國銀行股的人也是如此。當年備受分析員寵愛的科網股如Pets.com、Globe.com和Boo.com,今天已不存在。
值得投資者小心的是,為何現在那麼少人關注中國大銀行的壞賬問題。這種情況,令人憶起當年華爾街分析員所發表的離奇報告,大力唱好科網股。
中國政府努力掃除銀行壞賬,是投資者大為雀躍的主要原因。按穆廸投資的數字,中國政府自1998年開始,已花了3.5萬億元人民幣去清理銀行賬目,而根據官方數字,銀行不良貸款比率在2000年超過30%,達到高峯,之後回落。
不過,政府花了這麼多錢清理壞賬之後,中國最大的銀行仍要面對挑戰,就是貸款需求急速增長,但銀行卻缺乏適當的風險審查。今年上半年,中國的銀行貸款躍增幾近5成,增長可觀,這些新貸款將來會否成為另一壞賬大包袱,卻無人估計得到。
未能防止貸款變壞賬
過去的不良貸款清理了多少,不是問題的重心,重心在於中國有沒有採取足夠的措施防止今日、明日或明年的貸款變成壞賬。
工行列出新近貸款的不良貸款比率(問題嚴重得多的舊有不良貸款比率分開列出),截至6月30日止是1.86%,遠低於國內同業平均的9.3%,不過有人計算過,若非中國已為新壞賬投入309億元人民幣,這個比率應該是2.83%,幾乎是2003年時的兩倍。
工行有了一套健康的新賬目,但管理層依然是當日搞到工行壞賬纏身的那個班子。各位請記住,中國銀行業改革前面還有漫漫長路,他們現在做的只是抽走壞賬,美化資產負債表,但沒有抽走不稱職的放債人。
一場文化大革命,令整整一代有經驗的信貸分析師在管理層中消失,時至今日,即使有人仍掌握有關的技術,他仍得與貪污和政治貸款周旋。當壞賬日漸累積,銀行資本日漸耗損時,壞賬就開始浮面,到時將會爆發上市後的第一次中國銀行業危機,我估計會在5年後出現。利益所在,華爾街的投資銀行自然要唱熱中國銀行股,少提風險,投資者若不能獨立思考,輸錢十分容易。
不過,這一熱潮由聰明錢炒起,還未到尾聲,還可坐坐順風車,但腦裏要記住真相和風險。
[email protected]
(本欄隔周逢星期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