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要對付民主派最佳的方法就是斷絕或者削減他們的財源,尤其是直選那一批,選區那麼大(例如新界東,可能涵蓋三至五個小選區),如果每個小選區都成立一個辦事處,聘請兩個工作人員,加上燈油火蠟,一個月起碼十幾萬元的開支,政府過去數月已經成功透過輿論,讓市民覺得立法會議員每個月拿十幾萬元,還要嚷加薪實在是貪得無厭。
其實現在一位立法會議員每月的酬金只是五萬四千多元,辦事處開支則是實報實銷,但設定上限。上周五立法會財委會通過「議員辦事處實報實銷撥款」加十巴仙,其實每月增加一萬一千元左右而已,難怪許多直選議員都有微言,因為以目前的津貼,他們隨時被批評是刻薄的僱主,而議員自己連退休金都沒有,前民主黨議員黃成智的處境可見一斑。
連低級跟班官員都不如
這個政府往往口是心非,說甚麼要培養政治人才,年中提出擴張問責制,增加副局長與局長助理職位,每年薪酬開支要五、六千萬元,平均一人年薪兩百多萬元,然而立法會議員的酬金,連去立法會解釋政策官員的一個低級跟班官員(助理秘書長薪酬都超過九萬元)都不如。
政府刻意將議員的酬金與實報實銷兩筆開支分開提交財委會,背後的陽謀──明年拿開副局長與局長助理職位,與議員講數交換,你讓我通過這二十二個政治問責官員職位,我就讓你加薪到九萬元(包括醫療與退休福利),與政府低級AO官員掛鈎。
特首與問責官員年薪三至四百多萬元,立法會議員年薪六十多萬元,鄭海泉的獨立委員會又拒絕讓議員邀請獨立顧問為立法會議員酬金作檢討,其實政府留有「鍊」住議員條頸、準備講數的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