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歷史事件和人物,我們常會用了後世的角度去猜測其早年心態。在成王敗寇的原則下,不少被後世歷史定性為反派。汪精衛及陳炯明則是個好例子。
對歷史認識不深的人來說,汪精衛最大過錯在於日本侵華期間,成立了偽政府,做了漢奸千古罪人。於是他一生的功績,都抵不過這過錯,結果都被抹煞。但可知道,他曾經在反清革命中,身先士卒,帶着炸藥向清朝官員進行自殺式襲擊。確實他在抗日期間,做了錯誤選擇,歸錯邊,這是複雜的政治事件,但我們不能因為這過錯,而抹煞了他早年為革命付出的努力。
陳炯明最為人熟知的,是他後來「背叛」孫中山,炮轟廣州總統府,逼得孫中山要漏夜逃亡。可是這個只是官方的說法,其實炮轟總統府是否陳炯明下旨本成疑問。更甚是人們甚少提到當時孫中山亦曾炮轟廣州市,陳與孫的不和,非為了個人權力之爭,而是欲制止北伐,希望採取聯邦制去解決南北分歧,而不是孫支持的北伐統一全國。只是跟孫中山不和,就成了民國歷史中的大罪。更株連到連當年黃花崗起義,他因消息洩漏而決定暫緩行動,也變成了「貪生怕死」的罪證。黃興當年在報告中沒有譴責他,多年後陳和孫決裂,這個罪狀就被後人重新追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