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waysonsunday:國會中期選舉 共和黨敗局已定

alwaysonsunday:國會中期選舉 共和黨敗局已定

根據民調預測,十一月七日的美國國會中期選舉,選民將會向喬治布殊的共和黨說不。這次選舉,參議院只改選一百席中的三十三席,共和黨也許仍可保住控制權;但幾可肯定,共和黨在眾議院十二年來的多數優勢,將會拱手相讓。敗選氣氛已如在面前。
若共和黨落敗,責任自然應算在布殊頭上。雖然這次並非總統大選,但在很大程度上,國會中期選舉形同對總統的全民投票。布殊政府表現輕率無能,使伊拉克、卡特里娜和關塔那摩成為全球通行的譴責單詞。至於國內問題,布殊未能有效嚴控政府開支,醫療和退休金等福利開支大增,隨着人口老化,勢必對公共財政構成沉重壓力。他亦迎合基督右派,反對幹細胞研究,又提出修憲以禁止同性婚姻。
當然也有對布殊有利的因素:美國經濟勢頭不錯、道瓊斯指數迭創新高(其他指數則表現參差)、通脹溫和;失業率之低,使其他國家妒忌。伊拉克亂得一團糟,美國本土卻頗安全,九一一事件至今五年,美國並無遭遇恐怖襲擊。但這些成績對布殊的好處比想像中少。經濟增長已放緩,這一波增長的成果主要是富豪受惠。愈來愈多人感覺經濟不穩定。調查亦發現,有更多選民認為美國在伊拉克的失誤,對本土安全構成威脅。若在政治廣告上看見布殊,不問可知,肯定是民主黨人的傑作。
拉姆斯菲爾德的伊拉克政策一錯再錯,切尼容許執法人員以酷刑拷問恐怖分子疑犯,為甚麼共和黨議員要為這一切負責?因為國會本是第一道防線──據美國憲法,國會是政府的首要分支。行政機關失誤愈大,國會愈應該嚴格履行其監察職能。
在這一點上,本屆國會的紀錄極差。首先是疏於監察。從美國的戰爭行為,關塔那摩的不人道事件,以至政府的浪費等事件,參眾兩院甚少窮追猛打。參議員麥肯強烈質疑當局用酷刑逼供,是個別可敬的例外。但一般而言,共和黨議員傾向壓制辯論。長達數千頁的法案,只經一夜辯論便在凌晨時分匆匆通過。眾議院今年開會的日數是六十年來最少的。

再來是醜聞。眾議院多數黨領袖廸萊因捲入選舉籌款醜聞,面臨起訴而辭職,另外兩名共和黨議員因貪污罪被判刑。最近佛利(Foley)以電郵性騷擾擔任國會通訊員的男童,被迫請辭,對共和黨實屬雪上加霜。
更壞的是投桃報李的政治交易。自共和黨於九四年控制眾議院以來,以指定撥款形式,將聯邦資金用於地方工程的撥款宗數,大幅增加十倍之多。本應支持小政府的共和黨,竟斥資超過二億美元,在阿拉斯加興建大橋,通往人口少於五十人小島。過去六年,共和黨將2,360億美元的盈餘,像變魔術般化為二千多億的赤字,且愈滾愈大。
共和黨失去國會控制權,也許可以讓他們革除黨內腐敗,疏遠基督右派,撇清「大政府保守主義」的胡說八道。這次重重摔一跤,可能使共和黨洗心革面,二○○八年推舉出較像樣的總統候選人。
但民主黨也有不少隱憂。在國際貿易上,他們動不動就祭出保護主義的大旗;伊拉克問題,民主黨也拿不出更好的解決方法。間中傳召拉姆斯菲爾德盤問一番,也許有其作用,但若提升至罷免布殊,卻是政治上危險的舉動。思想左傾的民主黨議員佩洛西,看來將出任眾議院議長,大概要花很大力氣約束其同僚。
即使民主黨控制眾議院,看來在伊拉克撤軍問題、政府開支和國際貿易等議題上也無大作為。其實,兩黨分別控制白宮和國會,也許較一黨獨大為佳。若兩黨均要作出困難但必須的政治決定,則雙方均不能靠責難來贏取政治本錢,必須協商合作。民主黨的政策理念自相矛盾,不值得大力支持;但有時執政黨太過昏庸腐敗,應接受選舉的懲罰,共和黨應遭此報。
TheEconomistNewspaperLimited,London,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