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有兩部以「死亡」命名的外語片,香港發行商替外語片譯名,一向有渾水摸魚的陋習,看見哪部電影賣座,便慣性攀附一番。《死亡筆記》在三個月前上畫,票房收入1,400多萬,名列香港史上非動畫日本電影票房第二位,成績只次於《午夜凶鈴》。適逢《死亡筆記:最後的名字》上映,原名《ThePrestige》的《死亡魔法》也來「死亡」一番,字面意思風馬牛不相及,難免予人「博大霧」之感。其實《死亡魔法》布局精密高潮迭起,堪稱近期佳作,與其蒙上攀附之嫌,倒不如自成一格,大抵更能吸引觀眾。
說回《死亡筆記》,本集繼續由金子修介執導,幕後工作人員沿用原班人馬,看過上集的觀眾心裏有數,此片的攝影、剪接、電腦特技只屬一般,勝在原著漫畫別具創意,造型設計耐人尋味。改編小說或漫畫已成電影大趨勢,好處在於故事紮實、情節豐富,拍出來的電影,內容也就不會像《妄想》般蒼白單薄。但話說回來,改編小說或漫畫也有難度,難在取捨——如何從厚叠叠的原著擷取情節,哪部份該擴展,哪部份該刪去。上回《死亡筆記》主體清晰,今回《死亡筆記:最後的名字》犯上了枝節過多的弊病。
電影的上半部張力十足,講述彌海砂傾慕夜神月,甘願減壽換取死神眼睛。彌海砂成為夜神月對付L的最強武器,這「三角關係」其實極有戲味,可以發展出許多危機四伏的局面,可惜導演沒好好利用,瞬間就讓彌海砂遇上L,且看到了L的名字。然後故事焦點轉移到女主播高田清美身上——一個與夜神月不相關的成年人角色——劇力應聲下降。接近尾聲,劇情不斷環繞死亡筆記的守則發展,在煩瑣的守則中鑽空子,幾乎鑽到牛角尖。又因為電影特意要有一個與漫畫不同的結局,於是又要扭橋……結果密集的解說牽不起高潮,只添煩厭。
既然死神可以看見凡人的名字,那麼夜神月只要問問流克,不是早就可以幹掉L?雷姆的殺着凸顯了這個犯駁位,另外死神隨身帶備另一本死亡筆記,也削弱了死亡筆記的獨有性。上集結尾教人期待,本集結局卻處理遜色,假如不貪心,貫徹以彌海砂作為故事軸心,應該好看得多。有彈也有讚,在本集中增添了不少笑料,效果甚佳;L(松山研一飾)一角依然討好,彌海砂(戶田惠梨香飾)同樣吸引。
撰文:阿童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