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農自然護理署高級郊野公園護理主任楊家明博士表示,今次燒毀的460公頃林木,屬大欖郊野公園的「緩衝區」(Bufferzone),火災並未波及公園生態的核心範圍,總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他說該處地勢陡峭,不利樹木生長,原先6.6萬棵樹全是工作人員花了多年栽種而成的心血。
香港大學地理系講座教授詹志勇坦言,漁護署打算待明年在該處栽種20萬棵樹,是現時最佳的選擇。他說本來火災過後,現場留下了大量可溶性養份,對樹木生長非常有幫助。奈何踏入秋冬,天氣亁燥,若現時播種樹苗需要大量水份,工作人員很難在該處灌溉。「種20萬棵,係因為好多樹冇法順利生長,好多會死,要計埋呢啲因素。」他指出,要重植整個「緩衝區」,需時10至20年,而最適宜栽種的樹木品種包括台灣相思、紅膠木等先鋒樹種,「呢類樹木比較粗生,而且樹葉水份多,冇咁易着火。」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