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和全球識飲識食的人都最愛吃海鮮,蒸石斑、灼象拔蚌、生蠔、三文魚刺身和魚翅,但專家警告,若果任由過度捕魚、環境污染持續下去,到了2048年,所有魚類將瀕臨滅絕,屆時全人類就沒有海鮮可吃。
來自歐美多國的科學家,經過四年研究,發現海洋生態系統所受的破壞程度教人吃驚,在1950年至2003年間,全球64個主要海洋生態系統,已經有29%魚類銳減至1,000年前原本數目的10%,而全球海產有83%來自這些地區。如果漁業繼續濫捕濫殺,環境繼續污染下去,物種消失的情況會不斷惡化。無論是低地水窪,抑或全球海洋,都呈現相同的情況。
「如果這個趨勢持續下去,所有魚類、海鮮種類將會崩解,是在我們有生之年:2048年發生。」領導這項研究的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海洋生物學家沃爾姆(BorisWoam)說,結論是再過數十年,大家都沒有海鮮可吃了。
每年消耗海產達1.3億噸
研究人員分析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各國捕魚紀錄,及其他大量相關報告,資料涵蓋全球100個捕魚區,以及過去1,000年的海洋歷史發展。報告刊登在前天(周四)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這是首次有研究,如此大規模地了解海洋生物多元化對地球的重要性。
目前每年來自海洋的水產達到1.3億噸,專家估計,到2030年會增加到1.8億至2.3億噸。若人類繼續毫無節制地消耗海洋資源,鱈魚、吞拿魚、鯖魚、三文魚這些人類最愛吃的魚類都會消失殆盡,代之而起的,則是水藻、浮游生物、水母以及寄生物充斥着海洋。缺乏食物,連海獅、海豹和鯊魚這類體形龐大的生物也會無法生存下去。
沃爾姆警告︰「物種消失,等於整個生態系統失去生產力和穩定性。我十分震驚。」大自然一環緊扣一環,海裏大量物種數量驟減、甚至徹底消失,絕對會引起連鎖反應。海洋生物除了供人食用,還有潔淨海水、保持生態循環,及保護海岸等重要作用,屆時不只沒得吃那麼簡單,海洋水質會下降、有害水藻大量叢生、沿岸地區水災加劇,後果堪稱災難。
「這個研究讓我清楚明瞭到,人類毫不重視這個讓我們安身立命的藍地球。海洋的命運很大程度也決定我們現在與將來的命運。」沃爾姆說,能否力挽狂瀾,要看人類怎做。
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幹事AndyCornish也指香港濫捕魚類問題嚴重,「我們失去物種多元化,已沒有大魚,只剩下很小的品種」。
法新社/德新社/英國《泰晤士報》/英國《蘇格蘭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