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甘棠第古典風格 高科技復修<br>孫中山紀念館下月開幕

保留甘棠第古典風格 高科技復修
孫中山紀念館下月開幕

【本報訊】本港中西區是國父孫中山推動革命的根據地,港府於04年斥資購入有92年歷史的中半山建築物甘棠第,並建立孫中山紀念館。紀念館的修復及改建工程已大部份完工,現只餘下後期的展品粉飾工序,預期展館可於下月正式開幕,趕及慶祝國父誕生140周年。
原屬本港富商何東胞弟何甘棠的物業,整座大樓屬英皇愛德華時期的古典建築風格。負責孫中山紀念館工程的建築署高級工程策劃經理林余家慧坦言,對紀念館參觀者來說,「建築物本身已經係一件最大嘅展品。」故改建這幢前身由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管有的甘棠弟時,採取盡量保留原來風貌、只作最低限度干擾的設計概念。

建築物料難補購

要重現甘棠第的原來面貌,彩繪玻璃窗、釉色牆磚、柚木牆身,以至銅吊燈及陽台欄杆等家具均需經過修復,無疑是一個艱巨的挑戰。康文署文物修復組總館長陳承緯表示,由於原來的彩繪玻璃及瓷磚已停產,要補購建築物料是一個最大的難題。不過,修復人員最終想到把日後不會開放部份的瓷磚偷龍轉鳳,成功重現牆磚的原來圖案。
至於滿布舊油漆的柚木結構,修復人員更首次用上名為「玉米穗軸噴砂」技術,將粟米軸磨成粉末後,再噴射到木質表面,達到除去舊油漆及保留木紋的效果。陽台欄杆等家具的修復過程同樣嚴謹,經過電腦分析後,再按原來的風格塗上金箔。
孫中山紀念館館長梁潔玲指出,展館內將有兩尊國父的銅像,一尊是模仿他1911年辛亥革命後流亡回國時的模樣塑造,另一尊則以他與本港的關係作主題。她指紀念館內的展櫃均有獨立的恒溫功能,在通過最後階段測試後,展品即會搬到紀念館,並落實下月的開幕日期。

館內的國父銅像是模仿他1911年辛亥革命流亡後回國的造型雕刻而成。

開闊的陽台、塗上金箔的欄杆,盡現西方古典建築的精粹。

釉色牆磚加上木板黏合覆蓋,加強保護。
康文署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