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我死去<br>期待看到自己做老人

不要讓我死去
期待看到自己做老人

Werequirealotsofwronganswersthatwe'restuckwithforlife.
──AndyRooney

(本欄原名為「不要讓我在周日死去」,刊登於星期天,現改為刊於周末,感謝抽空閱讀。)
一位署名MHARRIS1920的老人,對着鏡頭訴說自己的人生故事,把片段一條又一條放上YouTube。06年9月27日,他把第一條片放上網,同年10月14日,他的太太向網民宣布,丈夫剛剛過身了。
他本名為M.HarrisMartin,生於1920年,為美國退伍軍人,他對世人毫無保留地訴說二次大戰時期親身經歷的往事;馬田先生每次用短短數分鐘,在生前個多星期裏,留下自己在世八十六年來的人生閱歷,坐在書架前合上雙手,憶述時不油不火,鬚髮灰白,活像小說中的智者,酷極了。
此事惹起了好些迴響,有些老人把自己的當兵故事上載互聯網,有些年輕人發起行動拍下身邊長者訴說的往事,在他死後,不少人向他致敬,向其家人致深切慰問……不過,那已是他人的事了;活着時好好生存,才是自己的事。
我的婆婆是長洲人,他的父親是戒鴉片煙戒死的,妹妹是肚子生蟲生死的。中日戰爭的後期,她只是一名小女孩。某次與她於長洲散步,順便給她機會向街坊得得戚戚地展示「我孫女頭先請我飲茶」。步至某山頭,她突然指着不遠處的一塊平地說:「日本仔就喺呢度打靶」。婆婆比較幸運,相比起許多戰時人民,已不算捱過餓了。她記得媽媽被派替日本人煮飯,和平後二人合力偷回一個鑊鏟,有些日本人戰敗發瘋,在街上吃泥,有些屍體被吊在榕樹上;那棵樹,到今天,仍在那裏。
我希望這不影響你遊歷長洲時的心情,請多到訪,長洲真是一個好地方。原居民都友善,我從小就不時洲遊,在張保仔洞發現過檸檬茶盒,在海灘暗戀過救生員,在士多買過膠飛機,在太婆的家吃過literally「手指咁粗」的魚翅(還是兒時我的手指幼?),信我,長洲沒有鬼的,也沒有很多鬼佬。
如果我老了,我會把這些小故事告訴兒孫,然後說得誇張一點,「昆」自己個孫,睇佢哋聽到凸晒眼,一樂也。
霍英東先生離世了,祥嫂與家人和好了,沈殿霞病卧在床了……我一直在想:自己將會成為一個怎樣的老人呢?
鎖定自己希望成為甚麼類型的老人,比起買樓和生仔,實為更清晰實在的人生目標。不是幻想自己到最後有多少家財,又或幾多個孫兒,反是細想自己想成為甚麼形象的人。你可以向着「我要做霍英東」的目標進發,但得先搞清楚,他最強的不是家財富裕(我真懷疑世上有多少人實際知道他有幾多家產),而是如報紙頭條題給他的四字語:一生無憾。
其中一個模範目標人物,是美國CBS電視台《六十分鐘時事雜誌》的其中一位節目主持AndyRooney。10月初,他剛推出了著作《OutOfMyMind》,老早預訂,惜至截稿前仍未到手。我從醫院回家休養後,只想做一件事──看他的新書。

他是一位極度麻煩的老人,老是在節目中諷刺他如何討厭廣告、現在的牛奶的味道如何被搞得鬼五馬六、布殊有多沒用、讀者的來信有多無聊、餐廳的椅子有多不舒服、新科技有多滑稽、公司的桌面有多凌亂、自己又有多懶。他風趣幽默,具學識智慧,嚴肅之時卻莊重得使人尊敬。他有自己一套理論,你不需與他爭辯,因為他反正不會改的了,就像倪匡先生到現在還在吃肥膩東西。
把倪匡先生的哈哈哈哈四聲大笑收起,轉為陰陰笑/似笑非笑,就是AndyRooney了。如果林海峰經歷過戰爭,他再老一點,再有學識一點,也會是AndyRooney了(林不是沒有學識,但AndyRooney真是極有學養)。他的每一部著作也值得閱讀,除了小部份作品外,全是散文結集(《MyWar》為長篇傳記──我從沒想過寫戰爭也可以寫得如此風趣),用字淺白、坦白直接、刻薄陰質、性格巨星。
另一樣值得學習的是,他不拒絕接收新事物,他對世界充滿好奇,真真實實地在過生活──否則,你根本不會走到超級市場,研究現今的牛奶有幾多個款式吧──對於一個老人來說,這是極難做到的。有位朋友於《六十分鐘時事雜誌》當專題剪片員,他說AndyRooney咪前咪後,都是同一個人,惜他的太太逝世了,「他深愛太太,可能也捱不到多久了」。轉個頭,老先生收拾心情,繼續尖酸幽默;甚麼是化?這就是化了。
老人有其智慧,就算他是偏執狂。以下是他在作品《NotThatYouAsked…》中所寫的某部份序言節錄,原文為英語,全文合共100點。他一邊罵,一邊在表現自己有多熱愛生命。
多數人不會改變自己的想法。相反,我們會花很多時間找尋證據證明自己是有多對。我們應該運用邏輯,比對不同意見,讓自己的思想變得正確;但人是不會時常如此的。其實人生中是需要許多自己相信的錯誤答案,去支持自己前行的。我在23歲之後就沒有改變過自己的想法了。我的腦袋告訴我這些想法是錯,但我的心卻不這樣認為:
‧我不接受人不能逃避死亡的事實,暗地裏,我認為有其他出路。

‧忠心是好的,縱然不太值得你忠心。

‧美國人推銷東西已經擅長過製造東西。

‧一個人認同我,我就是感到尷尬。

‧多數詩篇都很作狀。

‧許多人沒有權利擁有想法,因為他們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說甚麼。

‧人傾向問上司的決定,而非做個對的決定。

‧如果我是黑人,我會激進地找尋平等,做一個憤怒的白人;作為一個白人,我認為黑人不如把這些事忘掉。

‧如果我是女人,我會是一個憤怒的女人;男人很滿意女人不滿她們不滿足。

‧任何把主角置於艱難處境的電影/小說,我都沒興趣。我不需人提醒生活有多艱難,我老早知道了。

‧人們常說「你的心境就是你的歲數」。這不是真的,只是老人在逗自己罷了。你的歲數就是你的歲數。

‧我花了生命中的五十年去成為一位有名的作家,之後花了十年去躲避認得我的陌生人。

‧我會是一個很壞的修女。物慾給我快感,雖然所有勸言都說快樂與此無關。

‧所有說「你明不明白我的意思?」的人都不明白自己的意思。你明不明白我的意思?

‧每天要睡六、七小時實在太差了。人類應該發明睡得快一點的方法。

‧在思考過後,每逢我肯定自己是對的,通常結果我都是錯。

我們會做對的事,多數又會做錯事,但可能找尋對錯並不是最終目的;做自己相信的事,可能就已足夠。自殺當然錯,因為這就等於沒有機會慢慢證明自己是對(或者錯)的了。
錯也是可以的。人生不就是需要許多我們相信的錯誤答案,去支持自己前行的嗎?
你要珍惜生命,把自己的故事告訴後人,找機會向街坊得得戚戚地展示「我孫女頭先請我飲茶」,告訴他們你認為甚麼是對,無論他們是否認同你。
我很幸運,當天的事件中,我是目擊者而非死者,blessedtobeawitness。很期待看看自己會是一個怎樣的老人,你最好也是。
撰文:卓韻芝
電郵:[email protected]
卓韻芝專欄逢星期六刊出

自殺是錯的,因為這就等於沒有機會證明自己是對(或者錯)的。

美國退伍軍人M.HarrisMartin生前在YouTube訴說於二次大戰時期經歷的往事。
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Lw9PKzC2h00

霍英東先生離世了,我一直在想:自己將會成為一個怎樣的老人呢?

我在張保仔洞發現過檸檬茶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