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一封公開信,寫給澳門「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的;這個委員會,主席是劉仕堯,委員有張素梅、譚偉文、伍秉賢、關施敏、鄧惠蓮。這種讓澳門達官貴人看的文字,本來不宜在《蘋果》見報,但我相信,除了來開賭,還有不少香港人打算過海來做小生意,我的遭遇,值得大家深思;我的懊惱,更值得大家投資前三思。
我在荷蘭園路義士約翰巴地士打街開的這兩家「石頭店」,開了三年零三個月,「8A店」已經棄用,「7A店」還在苟延。
澳門,有好多問題。過去三年,每個月,我大概都會接受港、台和澳門大小傳媒的訪問,明眼人該知道,我一直隱惡揚善;我關心的,只是門前十呎之內的「環境」;如果「門前環境」繼續惡化,我只有被迫關門。
我在這裏開店,原因之一,是四年前,我「回來」澳門,報載,荷蘭園和望德堂,根據政策,將發展為「創意產業區」,帶動所謂的「文化旅遊」;我除了響應號召,賣有創意的壽山石藝術品,還因為「8A店」前,有三株蒲葵,六張長椅,一道阻擋汽車駛入的鐵欄,以常理推斷,怎麼說,這也該是一個「休憩區」;創意,離不開閒適,開在「休憩區」內,是必然之選。
為了美化這個小環境,一個月後,我在對面開了稍大的「7A店」,兩店隔着葵樹,互相呼應。
澳人暴發,摩托車暴增,這些所謂的鐵騎士,絕大部分,毫無公德概念,但求方便,無事不可以犧牲;自從近鄰塔石體育館落成,遇有節目,店前這「休憩區」,惡象紛呈,往往一連數日,雲集七八十匹鐵騎!
上月,我在店裏接受一份報紙訪問,報紙專供訪澳旅客在飛機上閱讀,其間,店前髒而亂,騎士轉彎抹角,見縫插車,顧客光臨,真是出生入死,險象環生;最惡劣的,是踩盡油門倒車,死氣喉,直指向店東的咽喉。訪問,我唱好澳門;但訪問中,我三次撲向店門,猙眉怒目,喝罵這些無德之物;我有心護短,但對「小環境」生氣,記者見之渲染,真怕影響大澳門的名聲。(《門前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