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 - 邁克

仲夏夜 - 邁克

數據指出,今年十月是自有紀錄以來香港最熱的十月,全球暖化警報如此昭彰,不可能再假裝聽不到了。或者也拜這出奇酷熱的初秋所賜,史卡拉歌劇院芭蕾舞團的《仲夏夜之夢》意外合時──巴蘭欽長篇作品不多,似乎都與特定季節掛鈎,《胡桃夾子》是聖誕溫暖的火爐,《珠光寶氣》是除夕甜美的糖果,根據莎士比亞原著改編的這齣,當然是七、八月暑假期間賞心悅目的氫氣球。
數年前藝術節曾經邀請史卡拉蒞港,萬事俱備,臨陣退出,頗教慕名者掃興。那次準備演出羅蘭佩蒂的《巴黎聖母院》,舞本身不怎麼樣,期待的是一個名叫馬思慕穆魯的男舞蹈員──他是千禧前後經常為蕭菲紀蓮伴舞的幸運兒之一,同鄉的依萊爾和勒利治無暇分身,就輪到他粉墨登場。高而瘦,不太合我胃口,但那種鶴立雞群,飾演的不論是忠的鐘樓駝俠還是奸的神父倒都適宜,也實在不介意有機會專注看看他的舞藝──身旁立着一代舞后,焦點不會放在他這邊。
這次終於成行,穆魯榜上無名,另外當家的羅拔圖布里也沒有來,實在可惜。但不跳《巴黎聖母院》跳《仲夏夜之夢》,則肯定是我們執到寶。巴蘭欽向來以非敘事舞聞名,一心一意與音樂調情和空間談戀愛,不喜歡塑造人物經營情節。出人意表的是,把心一橫說故事,不但起承轉合有紋有路,而且有聲有色引人入勝,平日的三緘其口絕對不是藏拙,而是藝術路向的抉擇。莎士比亞的錯摸喜劇裁剪得非常貼身,盡顯布料優點之餘,還在關節眼釘上只此一家的閃亮珠片,傳統和個人風格結合得天衣無縫。那麼不巴蘭欽,又那麼巴蘭欽,天才即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