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果 - 鄧達智

茶 果 - 鄧達智

讀台灣及香港報刊介紹日本伴茶點心,肉肉麻麻地用上和菓子、茶果子(日照燒,部屋……之類亦同)很有點文字漢奸味。當然日人使用漢字的框條跟我們有別,空間更開揚,形象更驚艷。
一面吃着茶果一面想着名字瑣碎。
母親年事漸高,至親接二連三離世,前一陣子看她身體突然虛脫似,不再是那個女版拚命三郎,相當高壯的身形似縮了一環,很叫擔心。然而茶果一口一口吃下去,那香濃家鄉味道挽回不少健康指數,她做的茶果仍然最好,手勢力氣仍相當強勁,死不了!
大時大節,小點手藝在過去盛行的新界圍村也漸次離散;去的去,老的老,不注重的不注重,家母幾乎滄海一粟,除了我們家廚房,村子裏不再聞到新蒸茶果香。
過去只有姑姐來幫,今年重陽,人人都踴躍參與,還有兩位堂姑,大姐五姐,另加家中傭人;但產品似乎不比往年多,幾隻為食鬼大概人人消耗三五七隻,久違的味道漸稀的鄉情,都趁家母手腳精神仍然靈活重新再學製造茶果的手藝。
茶果製法並不新奇:首先搓粉力度要夠,糯米粉加粘米粉混在一起澆上開水,一團粉球要用力搥開。下一步,將粉糰掰開成小塊,包入內容,以十分輕巧幾近無力的手勢團團圍起成扁扁小圓球(拜神用亦有撚成小石榴)置於剪成圓形的蕉葉上,待蒸。
茶果內容十分多,隨製者喜好;我們家鄉一般以鹹香綠豆泥為主。家母以炒香花生粒、臘腸粒、香葱與綠豆泥混成一起,味道不可追潮流減肥減甜減鹹減胡椒粉……連一粒五香粉也不能減,味要足,跟傳統。冬天蘿蔔肥壯清甜,切成絲加入炒香花生那是甜的種類,吃來油水四瀉更勝蘿蔔絲酥餅。坊間或旅遊區出售類別太隨便,吃不入口。蒸茶果不可過久,粉面呈潔白透明即可,能吃到剛上鑊新鮮最好,不然以小膠袋打包保持濕潤不論翻蒸或冷吃同樣好味。
我們村的盆菜精製好手聯哥吃了幾個讚口不絕;今年貨源短,過去以茶果酬謝不斷賜好食的小食神正記及歡樂B仔,也需再等幾天才得再做奉上,Sorry!這味鄉下情感真是吃一口少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