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殿堂大師 一個街頭演奏<br>一個人一個故事:馬友友擁抱潦倒師兄

一個殿堂大師 一個街頭演奏
一個人一個故事:馬友友擁抱潦倒師兄

美國著名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Yo-YoMa),1970年代考入紐約享譽音樂界的朱麗亞學院(JuilliardSchool),他有個師兄,名叫艾爾斯(NathanielAnthonyAyers),天才橫溢。但人生總是交錯,三十多年下來,兩師兄弟的遭遇,有若雲泥,一個名登殿堂,一個潦倒街頭。

曾經,艾爾斯的前途燦爛。他1970年考入朱麗亞學院,還考得獎學金,是當時少數考入這個演藝人才搖籃的黑人。他玩的是低音大提琴,師承紐約愛樂樂團名家門施(HomerMensch),同學說他當時的水準青出於藍,第一年就考了個A+,評審委員指他前途無限。

曾與馬友友同團演奏

第二年,艾爾斯常常碰到小他四歲的師弟馬友友,兩人更一度同在朱麗亞管弦樂團當樂手,是兩人的人生交滙點。那時,艾爾斯天才橫溢,馬友友鶴立雞群,之後命運分岔了,有着地獄和天堂的差異。
有人說,天才與白癡只有一線之間。艾爾斯入學第三年就開始聽見怪聲,行為錯亂,多疑多懼,一晚在宿舍胡言亂語脫衣,同學報警將他送院。他患了精神分裂,惟有退學。
當馬友友走上國際巨星之路,艾爾斯流落洛杉磯街頭演奏。他甚麼樂器都玩,就算小提琴缺了兩條弦,仍拉得熱情洋溢。《洛杉磯時報》專欄作家洛佩斯(SteveLopez)發現他,跟他做朋友,幫助他再發展事業。他想知舊同學下落,洛佩斯知馬友友到洛杉磯演奏,就替他找門票,還安排他見馬友友。
那一晚,艾爾斯很雀躍,「Bravo」、「Bravo」的喝采聲不絕。在後台,他見到當年的小師弟,卻像小孩子般緊張,捉着馬友友的手說:「從朱麗亞學院那時我就記得你這雙手。」他前一句「馬先生」,後一句「馬先生」,馬先生聽得太見外,要他「叫友友」,又熊抱他說:「遇到你這樣熱愛音樂的人,我要說我們是兄弟。」
艾爾斯面對成就非凡的師弟,只有興奮,沒有自慚形穢。馬友友面對潦倒的師兄,只有尊敬,沒有白眼。因緣際會,際遇不同,音樂人就只有音樂。
美國《洛杉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