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燈的學問 - 陶傑

南瓜燈的學問 - 陶傑

萬聖節是屬於兒童的節日,由小孩來主導,大人戴上面具,跟着小孩一起扮鬼,普世騰歡。
中國的節日有幾多個是專為兒童而設的呢?端午、重陽、清明,都是大人自顧自地拜祭祖先,或者紀念一個小孩子覺得行為很奇怪的詩人──屈原向楚王進諫,楚王不聽,他可以去森林找白雪公主嘛,為什麼要跳河自殺呢?中國的節日,都是成年人跟「祖先」之間的心理輔導,小孩被撂到一邊。即使農曆新年和中秋,小孩子可以討壓歲錢、吃月餅、玩燈籠,也都是成人世界邊緣一點點無關痛癢的點綴。
但外國的節日,都有明確的「年齡市場定位」。二月十四日的情人節,專為青年男女而設,送玫瑰交換禮物。四月的復活節,大人望彌撒,至少分一半讓小孩吃朱古力復活蛋。聖誕節共敍天倫,但更加是小孩與聖誕老人的約會。

不但有種種做生意的「商機」,而且可以為下一代釋放想像力和創意。中國人喜歡把自己的價值觀從小就向兒童洗腦灌輸,他們自己憂患終生,覺得不快樂,充滿千秋萬世的抑鬱,也要孩子跟着他們不快樂,當孩子過早地學會了中國成人的那種愁眉苦臉的世故,臉上消失了笑容,年方八歲,就揹着三個月的小弟撿破爛,帶着六歲的妹妹翻山越嶺地送上學,然後劈柴挑水,給老父煎藥熬湯,這樣的孩子,中國的父母就會大表欣賞,誇讚他們年小小,但真的很「懂事」呢。
孩子「懂事」,這兩個字原來是沒有英譯的。「懂事」是童真過早的消逝,是童年的樂趣被一個腐惡的成人世界過早地剝奪。中國的兒童很早就被勒令要跟隨他們的二三流父母一樣思想、一樣受罪。中國父母給小孩子填鴨教育,是一種痛楚的移情,中國的孩子是不幸的。
但是中國的父母往往不肯承認他們的愚庸,他們分辯:我已經替子女請最好的補習先生,替他編排了鋼琴、小提琴、單簧管的音樂課,還培養他參加奧林匹克國際數學比賽。我們小時候經歷的貧窮和不安,我們都讓下一代避過了,這就叫愛心,有什麼不對?
對這樣的父母,有什麼好解釋?中國文化對兒童充滿敵意。中國的父母永遠不會明白,為什麼西洋的鬼節是兒童盡歡的開心夜,為什麼他們自己的盂蘭節過得如此之寒酸、恐怖、哀傷,外國的創意,有許多鬼才,像英國導演添布頓,就是在萬聖節的月光中浸潤成才的,香港的父母有點困惑,他們轉向日文找到一個字眼,叫做「親子」。
香港的萬聖節,越來越有氣氛了,能怪孩子「崇洋」?不,孩子都是純真的,他們有擇優而崇的本能,他們會漸覺得月餅多吃了會多膽固醇,健康而快樂的反而是一盞南瓜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