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作者不是毛尖,這篇稿肯定不會讀下去。我們熟悉的艾慕杜華,一向不是弄璋成性的麼,怎麼框框像闖進了一群虔誠的尼姑還是和尚,通篇念念有詞「阿莫多瓦」?供奉在神檯的燒豬肉,本地蓋着《浮花》金印,迄今已經擺放了四個禮拜,何故無情情下逐客令,硬生生催促它《回歸》?女主角打從飾演湯告魯斯銀幕下的伴侶開始,都是嬌艷欲滴的彭妮露,「靚佬湯」被見高拜見低踩的娛記貶為「燶佬湯」罪有應得,可憐早就回頭是岸的她慘被牽連,一下子變成蒼白如屈臣氏藥架上擺賣的「佩內洛普」。
這當然不是毛小姐的錯,她本人坐在家裏填格子,不必理會各地風土人情。文章發到不同的地頭,編輯有責任擔任翻譯,或者至少清洗鄉音,尤其是流行資訊類的名字,完全沒有藉口不統一。很簡單,我們在維多利亞港口口聲聲把好高騖遠電影人憧憬的目標稱作「荷里活」,一旦處身台灣上海新馬泰,必定乖乖改為「好萊塢」。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不是油嘴滑舌,而是尊重當地風俗的江湖規矩,疏忽只能歸咎於闊佬懶理。
誰譯得比較貼切傳神不是問題關鍵,事實上我們嫌內地又爾又特,言過其實裝腔作勢,土產的害群之馬也不少──迂腐地洋化,尚且有「馮力士」這種海味舖口音的劣作,哥哥的噩夢還要延禍弟弟;新近的蓮莎露夏恩,則有股揮不掉的鹹濕伯父味,名字主人才十零廿歲,露夏之恩不知何時何日捱得到歲晚收爐。不過讀大陸電影文字的確頭痛,圖文並茂的還說看圖識字,密密麻麻掉書包舉族來侵的大塊頭文章,不折不扣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