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文章:小戲院在大市場裏的輓歌 - 陶傑

陶傑文章:小戲院在大市場裏的輓歌 - 陶傑

港島的影藝戲院因租約問題結業。影藝是一家「小眾戲院」,平時上映歐洲、日本、中國的小品,觀眾文靜爾雅,產品前衞另類,而且由中資經營,靠山龐大,如果連這樣的戲院也要關門,則「西九龍」的文化工程如歌劇院等,又如何有生存的空間?
特首施政報告有設立「電影局」之想,成立架床叠屋的機構,又何如做一兩件實事,例如影藝戲院,附屬地產商場,完全受地產商租約魚肉。如果特區政府日後向地產商批地之時,附設條款,在大型的商廈之中指定開設放映小品藝術電影的戲院如影藝之永久生存,不得任意關閉,日久即成為塵俗鬧市中的一方小風景,比起空喊打造甚麼創意工業、百億元的文化中心,不是「務實」得多?
影藝由中資經營,具有「國家背景」。五、六十年代,中資在香港的電影事業極為活躍,並視之為文宣工作,開設長城、鳳凰、新聯三公司,文革時期受大陸政治衝擊,主題極左,內容僵化,在「打倒四人幫」之後,雖經合併改組,卻難逃煙消雲散之局。
一九九七年之後,中國在香港社會各階層影響滲透日深,令人奇怪的是,對於港產電影工業卻從來不沾手。中資的香港電影,五、六十年代極一時之盛,產生過許多大明星,南來的中國名導演也不乏佳作。在「港英」年代,中資港產電影市場宏大遠達星馬,主題雖多以道德掛帥,老土了一點,畢竟主題健康,導人向上,直至文革前夕,到底是一股清流。

今日港產片主流被指為粗製濫造、低級無聊,但中資的銀都機構為何沒有產品,為港產片救亡?毛周時代的中國貧窮,主政港澳的廖承志尚且批款經營,不遺餘力。今日正逢「盛世」,中國到處「水浸」,各地貪官暴食濫財,錢多得不得了,為何不重振中資電影事業,樹立港產片新時尚?
曾蔭權對市場「積極不干預」,但青少年的意識形態深受「市場」消費潮流荼毒。中國政府又要加強「國情教育」。然而,五六十年代,「港英」當權,中共在香港的「國情教育」卻通過左派電影產品,包括中聯電影公司的巴金《家.春.秋》系列,與「港英」爭奪下一代。今日左派電影公司的老影人,如最近逝世的鮑方,晚境蕭條,連特區政府的金紫荊銀紫荊之類,一個也沒有,成就不獲青睞。這些電影人「愛國」一生,老來只能投靠電視台當配角。五六十年代中資電影公司的許多佳作,菲林霉壞,孤本失落海外,只能靠電影資料館拚命「搶救」,中國政府和曾特府袖手旁觀。
現在連區區一家影藝戲院也在「小政府,大市場」的潮流下淘汰沒頂。曾特府整治港台,說港台應該多播品味高尚的小眾節目。那麼小眾的品味戲院如影藝,則為何政府任由其自生自滅,卻要斥資多少億成立甚麼電影局,設神枱,分餅仔,撮香爐?特區施政,不是缺乏遠景,而是沒有完整的理性脈絡。
由影藝戲院之結業,可見社會之偽善虛妄。
逢周一、三、四、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