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的小孩為什麼比中國的兒童活得開心?因為他們有萬聖節。
才開學不久,秋色四合,黃葉遍野,到了十月中,已經沒有心思讀書。黑夜忽然像一隻大蝙蝠,月亮圓得很妖異,森林裏傳來狼嘷的聲音。
萬聖節是聖誕前的一場預習。小孩挨家抵戶地討糖果,在萬聖節的前夕,小孩享有不必講禮貌的特權,那句TreatorTrick,是一種幼稚的恐嚇,領了糖果不必道謝,繼續到隔鄰一家去騷擾。
南瓜燈和鬼故事,是要一個曠野的背景來襯托的。當一個正常的社會,珍惜小孩活動和想像的權利,就會知道,小孩一到十一二歲,童年的純真就消失了,兒童會過早地學習了大人的世故。萬聖節讓小孩盡量保持他們的純真,而這個節日的樂趣,是住在四十層高的屋邨大廈的兒童永遠不可能領會的,即使他們在家長和老師的壓力下拚命學英文。
因為萬聖節需要一片曠野,一個昏暗下來的天空,一座看得見的森林,林中一條清溪,在地產經濟的大廈群堆裏,不可能「營造」這等環境。不僅是人和靈界的溝通,而且對於小孩,是對自然的一場初度的探險。萬聖節裏的大自然,賦予了面具和性格:妖月、魔林、山魈、木魅、咒語、南瓜,群鬼從那個神秘的世界湧出來,一起歡宴,原來妖靈也可以很歡樂。
中國的盂蘭鬼節卻由成人壟斷:燒衣和神功戲,在妖異之中別有一番無原無故天愁地慘的悲戚,中國人從來沒有為兒童設想,也缺乏那麼一種顛覆的想像力,他們從來沒想到,原來鬼節也可以是一種Fun,恐怖加歡樂,是一場弔詭(Paradox),就像上海菜,可以鹽和糖並用,冷菜和熱葷共享。
人家的萬聖節,把驚慄和Fun結合在一起,就有了人人熱道的所謂「商機」了。面具、斗篷、糖果、故事書,在超級市場和玩具城,鬼節原來是可以賺許多錢的,而且充滿歡欣和動感。
中國的盂蘭節,只剩一羣阿嬸阿婆,佝僂着在街邊玩火燒溪錢,火光映照着她們木無表情的老臉,在詭秘之中糅合着一股貧窮的寒酸,而元寶紙品的工藝,也沒有小孩子願意投身當學徒。
只識悲嘆為什麼「本土經濟」在失傳,為什麼中國文化在沒落,其實答案就在萬聖節和盂蘭節之間。外國的萬聖節一片歡娛,是小孩子的,中國的盂蘭節一片淒慘,永遠是屬於老人的,這種「文化」,雖自稱有三千年,不可能有蛻變更新的活力。香港的小孩,學習過一個開心的萬聖節吧,把七月十四的盂蘭鬼節從心底裏Reject掉,看看你家的爺爺嫲嫲那副麻石般的臉孔,就會知道,快樂的糖果,藏在哪一扇門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