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母親 - 陳也

解讀母親 - 陳也

這幾天孩子不肯吃藥,不肯吃奶上床睡覺,折騰整天,我的眼淚無助地落下,看着窗外教堂亮起華麗的明燈,心裏疲乏得希望明天能夠平靜死去,最好在日出前,讓憂傷終結。
這樣良好的願望沒達成,自我感覺血壓超低的夜晚,唯一慰藉是翻開奧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尋找奧罕美麗的母親的照片看。作者將著作獻給02年去世的父親,母親沒份兒。母親有趣的篇章不多,都在童年時現身。奧罕往後的回憶中,母親是一邊用撲克算命一邊等徹夜不歸的父親回來的女人。她確認了父親有外遇,沒有捉姦在床,只是拿到另一棟房子的門匙,自行入屋細看,回家把屋子裏父親同一款式的睡衣掛在另一張床上的情景冷靜地告訴奧罕。大男孩當時正打算從大學建築系退學當畫家,母親一邊抽煙一邊道德禁制,「做個正常普通人,就像其他人一樣」。這樣便展開連綿的夜場爭辯,爭辯到後來,作家憤而離家,隱身寒冷的伊城街頭,直待到全城人都睡着了,寒氣削骨時才回去,因此養成往後保持了廿年凌晨四時睡覺、中午起床的習慣。那是一九七二年的冬天。奧罕每晚跟母親玩拉鋸,母親卻還騰出心神聆聽父親回家時坐電梯上樓的聲音,這樣的舉止讓奧罕陷入不解的困境,在對母親無限的愛和憤怒之間左右為難,「現在我已經不曉得如何解讀母親」。廿年後,我的孩子也會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