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批:讓愛國定位隨他去吧! - 利世民

蘋果批:讓愛國定位隨他去吧! - 利世民

從霍英東逝世的新聞報道來看,他愛國者的形象確是深入民心。對一個生於上世紀初的人,有這種情懷絕對不是甚麼出奇事。要知道,霍英東是在中共困難的日子向大陸施予援手。據說,當時霍英東突破英美禁運向大陸提供物資,所以他興建的星光行便被英國的香港電話抵制,在無法鋪設電話線之下被迫賤價出售。在這種情況下仍然堅持愛國,霍英東得不到北京的信任和尊重才是怪事。不過對那些戰後在香港長大的一群,他們的愛國論卻往往令人目瞪口呆。
時至今日,愛國已經政治正確,愛國者也不再像當年般要承受各方百般壓力。記得當年陶駟駒一句「黑社會不是鐵板一塊,當中有些人也是愛國愛港」,霎時間連黑社會也要學以和為貴的道理,試問其他社會各界也怎可能不以愛國愛港為時髦?
問題是,既沒有當年霸道的英美制裁讓他們顯示忠誠,這一輩的愛國者惟有以打倒英美餘孽為己任,首當其衝自然是那個末代總督肥彭。到了97年7月1日,這一群愛國者都哭了,因為連肥彭都走了,沒有目標的新愛國者又可以怎樣示忠?就連將總督府貶低成禮賓府這個符號性的行動,也被首任特首佔去頭功,難道要將皇后大道易名人民大路?由這一刻開始,愛國成就的高低,由客觀的功過事實,變成了口號誰叫得大聲動人;至少在這個環節,香港是最早向大陸六七十年代的文化睇齊。

雖然這種口號式政治在香港沒有太長遠的歷史,技術上香港政客也未掌握得好,值得舉例卻有不少。據說曾經在一個選舉論壇上,有人要候選人評價《基本法》下香港普通法的法治,其中有一個候選人搶先說︰「有了《基本法》,還要普通法幹甚麼?」這位政客有沒有當選已經不重要,重要是香港政治文化,已經出現了經濟學上所謂「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曾蔭權上台後,最積極推動的除了銷售稅,就是那個擴大政治人才的計劃。顯然曾蔭權也明白到,大陸的政治人才培訓也跳出了六七十年代的模式,若香港停留在劣幣驅逐良幣的階段太久,對愛港愛國的發展會有不良影響。所以他重彈以和為貴的舊調,另一手以親疏有別來重新定義愛港愛國的界線,試試將政治由口號叫囂變成其他的競賽。
問題是曾蔭權管治下的香港,政治那又是怎樣的一場競賽呢?
上周的施政報告致謝動議,立法會否決了。記憶所及,施政報告致謝動議被立法會否決的傳統由肥彭開始至今不斷發生,當中是否因為愛國者的政治人才培訓不足?還是有其他的因素呢?現今一大群自稱愛國者的行徑,或許跟是否愛國無關,又或者是制度使然,令到他們要處處表現出他們的愛國情緒。不過,毫無疑問,像霍英東那種以實在行動去愛國又能做點功績的日子已經不再,為甚麼還有這麼多政客仍要拘泥於這個虛無飄渺的定位呢?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