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誤當度假村 前來借宿買水<br>田園戒毒中心奇遇多

遊客誤當度假村 前來借宿買水
田園戒毒中心奇遇多

【記者蔡元貴報道】西貢浪茄有個戒毒中心,常被遠足人士誤以為是度假村,不是前來借宿,就是買水。中心有屋有田,40年來以最純樸的方法,助人戒毒,使命不變。變的是,毒品問題愈來愈複雜,戒毒中心的細小天地裏,愈來愈多奇遇記。
位於西貢浪茄的福音戒毒中心將於明日舉行開放日,接受團體探訪。中心地處風光明媚的西貢海灣,曾經有一隊日本遊客行山團前來探訪,他們知道這是戒毒中心之後,十分詫異。據講日本人很興「吸膠」,即吸索萬能膠以達到精神快感,但日本的戒毒所很缺乏,因此這所像度假村的戒毒中心令他們心生羨慕。
浪茄戒毒中心已有近40年歷史,於1968年由香港晨曦會設立,至1980年轉由基督教互愛中心接手。中心總監李輝平接受訪問時,暢談戒毒服務面對的時代衝擊。以往吸毒人士多為黑社會分子,隨着毒品的多樣化,癮君子已深入社會各階層。近年進入戒毒中心的,有專業人士如律師,有中產階層如教師,有紀律部隊人員,也有15歲的少女。教人驚歎的是,那位中學教師是從學生身上學會吸毒的。

耕田煮飯 生活刻苦

濫藥風氣氾濫,戒毒者往往不止吸食海洛英等傳統毒品,還有濫藥惡習。「濫用精神科藥物禍害有時仲嚴重過食白粉,試過有個弟兄天寒地凍除晒衫褲,無端端喺度大嗌,話見到有好多差人追殺佢。幫佢哋戒毒,唔可以再沿用以往困住喺房嘅簡單方式,佢哋需要接受精神科治療,我哋要搵專人陪佢睇醫生。」
中心院友有些是感化官轉介,有些是自願前來的,須接受一年監管。中心不是監倉,院友如要逃走,易如反掌。但浪茄也並非戒毒者的安樂窩,平日要上山搬運糧食、耕田、燒柴煮飯。住在這兒的院友每星期四、五次,由浪茄營地步行上山,用擔挑搬運物資下山,山路一共436級。營舍內沒有冷氣,沒有電視,自備的柴油發電機晚上十時就停電,生活艱苦樸素。
全男班的戒毒中心,日子苦悶,全靠營外不速之客,給他們帶來幾段插曲。艱苦生活練就好身手,試過有遠足人士叫救命,院友行山快過民安隊,孭着少女下山。又試過有一群少年擅闖中心範圍,員工好言叫他們離開,反被少年大聲夾惡狠罵,結果弟兄紛紛前來營救,少年一見戒毒人士身上的紋身,即腳軟四散。

院友自行燒柴做飯,過着簡樸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