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來自有方:不要墮進心理陷阱

財來自有方:不要墮進心理陷阱

想不到本欄自去年8月開始至今,在短短的年多時間內,已跟讀者們共同經歷過金融市場的升升跌跌。還記得剛開始本欄時,恒指約在15000點附近水平,經過5、6月的大調整後,在油價回落及美國停止加息等外圍因素帶動下,股市氣氛持續改善;上周四指數已創6年來新高,收報18353點的水平了。
上周市場的焦點是工商銀行(1398)上市,未正式上市,其暗盤價已有達17%的升幅,讓投資者垂涎。
這隻全球集資破紀錄的工行,獲得100萬名散戶捧場,凍結資金達4130億港元。其中有逾28萬名散戶申請認購一手,只有七成能獲分配,未能做到「一人一手」,未知讀者的認購情況又如何呢?提早賺了多少過聖誕?

「新股必升」是錯覺

早前筆者談及過,工行上市集資超額認購,主要是由於近期新股上市有不俗表現,加上早前上市的中資銀行股的股價沒有令投資者失望,當中以交通銀行(3328)至今的升幅最為突出,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參與。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工行上市首日應可錄得不俗升幅,但倘若投資者經常抱着「逢新股上市必升」、「股市走勢一定向上」等想法,輕易地把過去的經驗當作「必然」的事實,便隨時會墮進投資的陷阱。
這些都與我們過去談及的投資心理學有關。投資者很多時都會有「過份樂觀」的情況出現,他們往往高估了自己的知識和預測能力,認為重大的投資損失總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因而低估了投資的風險,容易作出錯誤的投資決定。
如果投資者夠理性的話,應該會對不斷創新高的股市保持警惕,但實際情況卻是另一回事。過去的經驗,伴隨着身邊朋友和行家的熱烈討論推介,輕易地把投資項目看起來似乎是千載難逢、萬無一失的投資機會,倘若押注成功,投資信心又會進一步增強,更相信自己的投資眼光,直至「撞板」為止。

保持冷靜減少犯錯

心理學與人類的情感對投資者的行為起重要作用,我們值得去看看個人投資者的天性、行為、期望及恐懼如何影響他們的資產配置。很多投資者認為,機構投資者及專業投資者能跑贏散戶投資者,是因為他們具有強勁的投資研究能力、擁有計量性的工具、有良好的企業管治等。但事實上,散戶投資者也有其優勢之處,問題只是他們某些投資行為,影響到他們達到投資目標的機會。最好的解決方法是,意識到這些行為的存在,以減低自己犯錯的機會。
筆者無意在這裏預測大市未來的走勢,但就希望提醒投資者要時刻保持冷靜理性,留意自己的投資決定有否受任何心理因素的影響。
莫健歡 常務董事
凱萬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