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萍語:工行等3.40元買入

投資萍語:工行等3.40元買入

中國工商銀行(1398)於上周五正式掛牌買賣,為工商銀行招股而勞碌的投資者、金融機構及監管機構可稍舒一口氣。由於工商銀行是首間以A股及H股同步上市的股份,加上其集資規模大,以及內地及香港傳媒的廣泛報道,令工行招股活動更受注目。
其實,除了市場注目之外,筆者認為,工行成功在內地及本港同步上市,及上市首天的股價表現,至低限度帶出三方面的訊息。
首先是工行新股的分配方式,該行今次共接獲97萬份申請,而可供分配的股數達35億多股,但卻未像預期般「一人一手」(嚴格來說,應是每份申請均可獲分配一手,而非「一人一手」),反觀中國銀行(3988)共接獲95萬多份申請,可供公開發售分配的股份只有25億多股,但卻以「一人一手」的方式分配。筆者相信這與A股按劃一分配制度有關,A股的分配比例為5.6%,按計算方式,應要申請2萬股以上才可獲分配一手,因此,若H股以「一人一手」作分配,其與A股的對比更為強烈(至低限度感覺上令兩者的分別拉近),而更重要的是帶給市場一個訊息,大型國企定必「一人一手」的分配方式將隨着工行上市而有改變,今後投資者在申請大型國企新股時,亦需在這方面作調校。
其次是A股與H股股價比較,一向以來,A股較H股大多出現溢價,但工行以及早前上市的招商銀行(3968)及中行H股股價均高於A股,而未來隨着QDII及QFII制度逐步成熟,將有較多資金透過上述制度在A股或H股市互相參與,A股股價高於H股的個案將逐漸減少,兩者股價逐步拉近。
第三項啓示是本港與內地證券市場競爭的問題,從工行認購及配股的反應,以及A股及H股上市首天的表現來看,內地投資者仍以新股首天炒作為主,而H股股東及投資取向則較國際化及多元化,受單一因素的影響較輕微,這均是利用香港市場融資的好處,亦是香港的競爭優勢。但無可否認,香港不能單與內地市場作競爭比較,而是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

3.5元水平要消化

不過,工行上市當日,令到筆者感到詫異的是,特首曾蔭權出席上市儀式,雖然工行是國有商業銀行,亦是內地最大銀行,但其上市始終是屬於商業活動性質,若財金官員出席儀式亦恰如其分,但今次特首破例參與,是否因為工行是龍頭企業,抑或有其他準則,這方面亦值得研究,免得今後有其他公司邀請曾特首出席上市儀式,特首亦難以推辭。
作為投資者,不應以特首的出現作為投資的考慮因素,從估值而言,工行現價(3.52元)之預期2006年市賬率為2.56倍,已非特別吸引,料短期股價需在3.5元水平消化,可候3.4元買入。
熊麗萍 滙業財經集團證券部主管

作者熊麗萍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