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足協最近發表世界盃決賽周的球證檢討報告中提及,曾接受軍醫入場治理的球員當中,竟有58%其實並無受傷,用意只在拖延時間。
兵不厭詐影響球賽節奏
我們作為熱情的忠實球迷,回憶起數月前的世界盃片段,也難免覺得賽事停頓太多。像86年決賽周中巴西對法國般行雲流水的賽事,恐已難復見。
球員與教練都有「兵不厭詐」的心理。相比「插水」博罰球,詐傷在某些球員心目中,可能覺得實在是「小兒科」,而且通常都能成功消耗時間,亦往往不會受罰。可是,一場精采比賽的流程和節奏,便逐漸遭蠶食;更可惜的是,愈是重要的賽事,愈是容易因此失色。
球證判斷陷兩難局面
根據現行做法,球員倒地不起時,球證必須盡快趕到事發地點,了解情況,決定是否須召軍醫與擔架入場,協助球員出場治理,確保免除浪費時間的可能。
可是在許多時候,球員遲遲不起來,球證遲遲不決定,軍醫與擔架遲遲未趕到;等到軍醫與擔架到達時,球員又表示毋須離場治理,要待球證三催四請,才勉強走到界外,然後隨即示意可以繼續比賽。這時球證通常只要該球員踏出場外,即揚手讓他重新入場作賽。
當然,球員受傷可大可小,球證也不可能負責判斷球員傷勢;加上球員受傷,可能出於對方的惡意侵犯,傷者本身已屬受害人,球證不該隨便假設球員詐傷。站在保護球員角度,也不可能要求每次療傷的過程,必須在極短時間內完成。軒歷拿臣在效力巴塞隆拿時,便曾試過在場中急於診斷,倉卒間沒驗出韌帶斷裂而繼續作賽,結果傷上加傷。
恢復作賽定中位數30秒
真傷還是詐傷,球證判斷落入兩難境地。但要減少浪費時間,其實也並非絕無可能。國際足協可與醫療人員商議,找出一般輕傷痛楚足以恢復作賽的時間中位數作為指標(假設是30秒)。每當有球員倒地,球證上前了解情況時,即以30秒作為界限,若球員能在這段期間重新作賽,則毋須軍醫入場;若超時仍未起,則可立例,必須經擔架抬出場外治理,而且出場後起碼30秒,才可重新入場,不服者可出示黃牌警告。
第4球證可擔當重任
這個假設,是球員若詐傷浪費時間,必須有時限規管;而他在場中浪費的時間,也將可能等於他出場後球隊少踢一人的時間。至於球員若是真傷,加入時限也可更有效地盡速處理。當然,遇上流血或昏迷等嚴重情況,球證應當機立斷,毋須計時。在大賽中,第4球證職責日重,在計算時間及控制進出情況方面,應可有效協助。
當然,某些「拚命三郎」為免離場治理需時,可能隱瞞重傷死頂,而將後果歸咎於規限;但參與大賽的職業足球員,理應明白輕重。
一名拳手受擊倒地,尚且須在10秒內重新作戰。球員受傷的時間規管,沒甚麼大不了吧!
潘源良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