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waysonsunday:最低工資扶貧 成效似有還無

alwaysonsunday:最低工資扶貧 成效似有還無

美國國會將於十一月七日舉行中期選舉,今年的核心經濟議題是最低工資。眾議院民主黨領袖佩洛西(NancyPelosi)表示,若該黨取得眾議院多數議席,她會在出任議長的一百小時內提出法案,將聯邦最低工資由每小時5.15美元增至7.25美元。在兩黨爭持激烈的俄亥俄州和密蘇里州,以及其他四個州份,選民亦會投票決定是否提升州的最低工資。民主黨期望此舉可動員其支持者投票。
這是明智的政治策略。最近一項調查發現,多達85%受訪者支持提高最低工資,過半數表示較可能投票給支持此建議的候選人。
倡議者除了考慮政治因素外,更認為此舉在經濟上有充份理據。最近,在左傾智囊組織經濟政策研究所(EPI)組織下,超過650名經濟學家(包括五位諾貝爾得獎者)聯署了一封公開信,支持調高最低工資。信中指出,聯邦最低工資自九七年調高後,實質購買力大幅下降,現已跌至低於1951年的水平。溫和地調升最低工資,不單對就業市場「影響極微或毫無影響」,更是對抗貧窮的重要政策工具。
數據鏗鏘有力。但縱有諾貝爾獎「加持」,這結論仍不是經濟學家的共識。整體而言,他們不大擔心溫和調整最低工資將導致職位減少;但大部份均認同,以此紓緩貧窮問題,作用有限。
近年很多研究都集中處理最低工資的調整與就業市場的關係。根據基本經濟學原理,若僱用低技術工人的成本上升,僱主會減少聘用人數。然而,九十年代一系列研究卻挑戰這傳統上的公認想法。其中最著名的,當數栢克萊大學DavidCard和普林斯頓大學AlanKrueger合作的,就新澤西快餐店聘用模式的研究。他們以實證數據提出,最低工資提升後,快餐店的職位不減反增。但很多研究,尤其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DavidNeumark和聯邦儲備局的WilliamWascher合作的研究,卻得出相反結論。

大致上,經濟學界的共識是提升最低工資的負面影響不大。有份聯署上述公開信的哈佛大學教授LawrenceKatz便指出,「大多數可靠評估均顯示,提升最低工資對青少年就業的負面影響極小」。
縱然支持和反對雙方的看法仍有差距,學界的爭論點已有所轉移。Neumark大概是反對最低工資的先鋒。他發表了多篇論文,指出隨着最低工資和勞工成本上升,僱主減少了培訓開支、更多學童為此而退學;而在青少年時受惠於高水平最低工資的工人,接近三十歲時收入有所下降。不過,其他研究並沒有發現類似關聯。
多數經濟學家都同意,提升最低工資對扶貧無甚幫助。很多窮人根本沒打工,因而未能得益;而且提升工資的部份成本,由基層消費者承受。但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很多賺取最低工資的僱員根本不窮。若提升最低工資,只有約5%的美國勞動人口(約660萬)因此而直接得益,其中三成是青少年,而很多並非來自貧窮家庭。支持加薪者則指出,若一併計算此措施對賺取略高於最低工資水平工人的外溢效果(Spillovereffects),加薪的得益將集中由貧窮家庭受惠。
不少研究嘗試直接量度加薪的分配效應,結論各有不同。九十年代的幾項研究發現,提升最低工資對減少貧窮有輕微幫助。Neumark則一以貫之,得出相反結論。他聲稱,最低工資調升後,貧窮家庭反輕微增加──也許因為打零工的工人丟失工作,家境不錯的青少年則獲加薪。
調整工資收入補貼(EITC)應是更有效的扶貧政策。此補貼在七十年代引入,先後四次調高,其原理類似負入息稅,目前主要惠及有兒童的家庭,對單身人士無甚幫助。部份左傾經濟學家認為,應同時提升最低工資及EITC。但增加補貼須動用公帑,政治上很難推銷,故不少人退而求其次,倡議前者。若問經濟學家,則增加補貼才是最佳選擇。
TheEconomistNewspaperLimited,London,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