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不要被工行的盛況沖昏頭腦 - 盧峯

蘋論:不要被工行的盛況沖昏頭腦 - 盧峯

曾經,中國的金融系統被視為千瘡百孔的爛攤子;曾經,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被視為呆賬壞賬多得不可勝數的資金黑洞。但隨着中國工商銀行昨天在香港及上海同步上市後,中國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已有三家成為上市公司,並且備受投資者歡迎,有的甚至成為散戶追捧的對象。就以昨天上市的中國工商銀行為例,單在香港便有破紀錄的九十七萬人認購,凍結資金數千億元。而中國工商銀行的表現也沒有令小投資者失望,以昨天的收市價計算,認購成功的投資者在賬面上已獲利接近一成半,一些投資者更期望股價可以進一步上升,令他們獲得更豐厚的利潤。
中國經濟急劇發展無疑令投資者態度出現一百八十度轉變的重要原因,中國政府能及時借助銀根鬆動、游資極多的市場環境,中國政府能充份利用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憧憬以至非理性亢奮也是關鍵因素。試想想要不是市場充滿尋找「搵快錢」機會的熱錢、要不是市場大規模炒作「中國概念」,內地金融機構及銀行怎麼可能在一兩年間從「灰姑娘」變成人人傾慕的「公主」呢?
應該看到,內地金融體制的改革雖然已提出了好一段時間,但除了逐步讓大型金融機構上市外,實質的改革措施包括體制上的改革、管理上的改革遠遠沒有落實。換言之,內地國有商業銀行在營運效率、風險管理、控制呆壞賬、避免貪腐等方面跟真正的私人銀行、跟國際性商業銀行仍有一大段距離。

從體制上來看,已上市的國有商業銀行雖有部份股權落在投資者手上,但控制性股權仍在中國政府手裏。這意味銀行的營運方式及政策包括貸款政策仍將受政府左右、仍將受政策左右、仍將受政治需要影響。也就是說,這些銀行可能為了要支援某些建設項目、某些重要政策、某些重點企業而作出龐大貸款,甚至可能不顧壞賬風險也要批出貸款。在這樣的情況下,銀行的收益便會受到不良影響,出現呆壞賬的機會也將大為增加。
更令人擔心的是銀行的地方支行及分行跟地方政府關係過於密切。誰都知道,很多地方政府官員為了粉飾太平、為了爭取表現都會加大投資,大興土木,甚至大搞各樣的政績工程,而支援這些官員增加投資的正是地方的金融機構及銀行。只可惜這些工程或投資的效益往往有疑問,甚至只是裝飾,根本不會帶來經濟效益。當銀行的支行不斷批出貸款支援這類政績工程時,銀行的風險怎可能不增加、銀行的呆壞賬怎會不上升呢?
當然還有管理及監察的問題有待解決。近年內地銀行的高層職員、地方支行管理人員挪用虧空公款的事件時有所聞,一些高層職員更公然成立小金庫以收取及處理「贓款」,令銀行蒙受數以十億元計的損失。中央政府、財金官員及各大銀行雖三令五申要防止再發生類似事件,但在缺乏外部制衡、缺乏內在監察的情況下,這類貪瀆行為根本無法遏止,由此而造成的損失將會非常龐大,甚至足以影響銀行的盈利表現。
中國工商銀行及其他國有商業銀行成功上市只是中國金融體系改革的一小步,真正考驗,更艱巨的挑戰還在後頭,不管是投資者或中央政府財金官員都不要被上市的風光情況沖昏頭腦。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