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你答:不要再為環保找藉口

我問你答:不要再為環保找藉口

程詩灝
生態及教育資源中心活動總監

Q:環境保護與商業發展兩者是否水火不容?
A:地球的資源只有這麼多,人類的數目卻不斷增長,令地球自然資源遭受破壞。我們必須承認人類發展的事實,環保團體不能永遠站在商界的對立面,需要透過協商取得平衡。況且,社會保育環境的意識日益提升,我相信企業為求提升公司形象,也會作出妥協。
例如樓宇環保露台的設計有助降低室溫,就是發展商因應社會需求作出的改變;你也許會質疑,發展商只不過藉此增加收入,但事實上有需求才會有供應。又例如,屋苑內廢物回收活動及升降機自動關閉電流的智能系統,都是商界因應社會訴求調校的發展策略。
Q: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環保建議,可否從早年興起的生態遊,談談政府的工作?
A:我們一直受空氣質素困擾,環保政策的改變可說是一個遲來的醒覺,但總比沒有好。對於曾蔭權所指的環保工作沒有靈丹妙藥,需要經過長年累月才能見效,我十分認同。可是我最不明白的是,為何政府已經投入了幾億元興建具世界級數的濕地公園推動生態旅遊,但至今仍推說自己只屬起步階段,需要多一點時間。
濕地公園主體建築設計世界一流,但軟件卻完全跟不上。我曾經見過坐在觀鳥屋裏的不是觀鳥愛好者,而是被遊客作為乘涼、聊天的「勝地」。其實只要安排一位導賞員站在門口,為他們作出適當指引便可善用設施。我去過台灣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參觀,他們的導遊有問必答,可見當地政府推廣生態遊方面較香港有深度得多。

Q:政府近年致力推廣本港各式各樣的旅遊景點,香港的生態遊有沒有發展空間?
A:有人說香港地少人多,生態遊難以盛行。以潛水活動為例,水底能見度只有三、四米,不夠吸引。但因時制宜,無論是溫帶或熱帶的珊瑚群都能在香港找到,這就是香港的特色。只可惜香港沒有真正稱得上生態旅遊的活動。
辦生態旅遊首先要控制這些具高生態價值地區的人流,無論政府或大學都沒有人做過有關調查。就像旅遊發展局推出生態遊活動後,吸引了不少本地團體爭相仿效,小小的荔枝窩同一時間就有近三百名遊客到訪,人聲鼎沸,試問脆弱的生態環境又怎能承受如此蹂躪?還有那些識別團友的貼紙,蚊貼等掉滿地,看到這樣的情況,我們還有甚麼膽量向遊客介紹本地的生態旅遊?
其實問題不在遊客的質素,左青龍右白虎的社團人士及屋邨師奶我都接觸過,只要有人提醒他們不要破壞環境,眼看手勿動,他們都會遵守。政府應該想清楚發展的方向,不要再以檢討作藉口,應從教育方面落實生態的保護工作。 
本報記者 陸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