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選特首的選委會下周三開始提名。倘若掌握選委會絕大多數票的挺曾與親中人士,連「放生」一個對曾連任無威脅的梁家傑都不放心的話,我們實在很難想像中方怎麼可能容許二○一二年有普選──不論是哪種形式的普選。
要在普選中勝出,須要經兩道關卡,第一是提名關,第二是投票關。策發會月前討論行政長官普選模式,許多人揣摩北京意志,提出了許多匪夷所思的方案,大部份的主要意思是候選人要先經過北京篩選。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認為,這些建議都為了確保普選產生的特首可得到中央接受。
策發會為普選提名所設置的北京篩選條件,受到泛民主派的尖銳批評。劉慧卿在十月十二日的特首答問大會上,表示策發會的建議是讓中央有權可將不喜歡的候選人全部剔除。這還算是甚麼普選?李卓人認為策發會的建議等於邀請中央干預,未免太「離譜」。不少輿論也對這種先要中央同意候選人名單的「普選」予以抨擊。
然而,如果梁家傑這次分明是「陪跑」的參選也被封殺的話,筆者相信,即使民主派議員、香港的輿情願意接受策發會的建議,中央仍未必會開放這種經欽點候選人之後的普選。因為只要有一人一票的普選,即使選出來的是曾鈺成、梁振英,他們背負香港選民授權的重任,仍然削弱了權力完全來源自中央的壓力。直白說,一旦有普選,香港特首也就不可能不較多地站在香港人的立場,不像權力都來自中央那麼聽話了。
筆者認為,提名的門檻若不接受策發會的建議,可能根本不會有普選的肇始。支持普選的人士,不妨在提名門檻上作出讓步,但在普選的得票率上就得設定一些限制。
甚麼限制呢?就是當選的特首,在普選中的得票必須高於某一比例。比如說,登記的選民有三百萬人,假定上一次立法會的地區直選的投票率是百分之六十,即有一百八十萬選民參與投票,那麼當選特首的獲票率就必須超過上次投票選民的百分之五十,即必須取得九十萬選票,才可當選。換句話說,雖然提名權掌握在中央手裏,但香港選民一人一票的普選至少有否決權。倘若提名委員會提出的候選人經中央篩選後是黑人僧、何大話、徐大砲之類,市民可選擇不去投票,以致候選人都過不了普選的最低投票門檻。這也就是說,香港市民的一人一票至少有否決權。候選人若過不了門檻,就需要提名委員會及中央再提名,一直提到獲得香港有意願投票的選民(比如百分之六十)當中的半數人的票為止。普選兩道關中的提名關,看來中央卡得很緊,那麼香港支持普選的人士不如守第二道關,即投票關。
守第二道關也不容易。若以小人之心去度親中派的小人之腹,筆者甚至認為策發會提出的提名關卡,實際上是一個陷阱。曾特府與親中派故意提出這樣的關卡,讓泛民主派大譁,讓泛民與輿論抨擊及「不接受」,於是他們就振振有辭地再次拖延二○一二年普選了:不是不給你們普選,實在是因為你們不接受《基本法》所定的提名委員會的機制呀。
支持普選的民主派及輿論界,別上當!
逢周二、四、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