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創新高,工行創全球史上最大IPO,人人嘴邊都是工行,風頭一時無兩。特首貴賓相互碰杯,港交所覓得如此內地大戶,為港人取了不少面子,證明未被邊緣化,實在可喜可賀。但道賀之聲背後,隱藏了港交所獨市經營的不足。
試想一下,一覺醒來,政府宣布,香港彈丸之地,竟然有八間電訊商,太多太亂,造成鬧市搶客阻街,月費計劃又愈來愈艱澀難明。不如重返御准壟斷的黃金年代,八合為一,改名為「香港電訊」,固網流動,通通合併。你會支持嗎?不是天方夜譚。香港最初只有一間交易所,叫香港會,由英國人掌旗,華資公司上市比較困難。六十年代尾、七十年代初,華資擁有的交易所相繼成立,按序是遠東會、金銀會及九龍會。後來政府認為四間太多,監管困難,施壓要四會合一,並立法不許民間自行組織交易所。
1986年,四會正式合併,香港自此只得一間交易所。結果未見其利,先見其害。翌年,合併不足二十個月,遇上股災,聯交所(港交所前身)宣布停市四天,投資者嘩然。停市四天,投資者要賣貨求現的,怎麼辦?要是四會仍在,互相競爭,要一起停市,困難得多了。再過一年,聯交所主席李福兆,被判在審核公司上市過程中收取利益。手執壟斷權,收取利益當然容易了。
壟斷經營,無競爭的推動,當然容易衍生問題。交易市場的主要功用,是讓創業者有集資的渠道。四會時代,要上市集資,有得選擇,當年長實就在遠東上市。換轉是今日,港交所壟斷,上市條件苛刻,長實大概上不到主板了。集資困難,即令創業致富加倍困難。不只長實,就算是Google,也未必能在港上市。Google以搜尋其他網站資料來販賣廣告賺錢,單是潛在的版權訴訟問題,已足以令港交所拒之於門外。
交易市場的另一個功能,是讓投資者知清市價,利用市價來決定買賣。問題是在壟斷下只有一間交易所。要是港交所不讓你的產品上架,對不起,沒有其他選擇。沒有交易市場投資者不知市價,買賣便容易吃虧。
舉個例,銀行向你兜售一隻股票掛鈎票據,給你某個利息回報,買不買?要是有交易市場的市價,你可以用來作參考。但港交所不讓股票掛鈎票據上板交易,沒有市價可循。當然,抵不抵,你可以自己計數,但不容易。少了參考,買家付的,很可能比有市價參考要高了一截。買完想賣呢?沒有交易市場,難找買家,最終可能賣回給銀行,選擇少,賣價當然也難以理想了。
港交所壟斷,對創業者與投資者來說,是好事嗎?開放市場,顯然會鼓勵創新及競爭。美國一間衍生工具交易會ISE,由三人在2000年成立,不出六年已成為同類之中最大的一所。誰知香港要是打破港交所壟斷,引入競爭,會催生多少交易市場?沒錯,香港有創業板,但不要忘記,創業板屬港交所旗下,成績怎樣,有目共睹,當然不能與NYSE跟NASDAQ之競爭比擬了。
說過多次,在自由市場裏,消費者自由選擇,要長遠壟斷,難過登天。惟有官定壟斷,才有效阻止新對手加入,港交所以及當年的電訊,皆是明顯的例子。有議員大力提倡反壟斷法,卻又容許政府頒豁免權,不但解決不了官定壟斷,還可能引起不少商戶之間的耗損訴訟。尊貴的議員,為消費者着想,在倡議立法反壟斷之前,會先爭取打破官定壟斷嗎?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