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投資市場,最怕面對的是當基本因素被扭曲後,投資者仍不斷找尋藉口推高價格,這樣泡沫才有條件形成,日後調整的幅度會更為顯著。如前日談及的沃爾瑪及通用汽車股價大幅上升,藉口令人難以理解,結果當通用汽車業績公布後,股價即時要調整超過4%。
在港股之中,有沒有相同的例子?怎會沒有,近日當大家發現恒生指數單靠中國移動(941)及滙豐控股(005)支持而上升,其餘具影響力的股份如長實(001)、和黃(013)、新地(016)或中海油(883)等升幅完全不理想,大家便會覺得當中移動升至61元水平時,滙控理應發力向上,認定此股將要突破150元關口,因滙控不突破此關口,恒指怎能創出新高?
結果就是恒生指數昨日創出收市新高,但滙豐控股卻原地踏步,可見投資者總不能一廂情願。一隻股份之上升,原因總不能是為了令指數創出新高。事實上,如果投資者有留意花旗集團及美國運通的業績都應該知道,當地的銀行業表現並不理想,故此,滙控的盈利前景是否值得憧憬,其實是存在一定的疑問。當然投資者可能會覺得,作為一間國際銀行,預期市盈率只有13倍,估值相當偏低,但對比花旗集團,滙控的估值其實並不便宜,只是投資者沒有作出比較,因而對滙控的估值存有誤解。
過去滙控給予投資者的感覺都是一間盈利增長極度理想的機構,但投資者要注意的是,這些增長是來自收購合併的活動,但隨着滙控收購美國Household後,已再沒有新的收購行動,主要原因是當市場的氣氛有所改善,收購作價便會因而上升,對滙控而言,收購的難度亦自然增加。加上市場在氣氛利好時,不少銀行亦會加入作出收購的行動,即競爭對手會相應增加,如韓國第一銀行,滙控便輸了給渣打銀行(2888),可見滙控短期作出成功收購的機會並不大。
近年欠大型收購
而事實上,除了滙控以外,不少國際銀行都在收購的問題上大傷腦筋,其中花旗集團在獲得法庭解禁後,仍未在市場作出重大的收購行動,可以看到市場可以收購的目標並不多,又或者可以說,市場沒有吸引的銀行可供收購。故此,中期而言,滙控的盈利增長動力將不會有明顯的改善,亦即是股價亦不應有太突出的表現。
不過,如果從正面的角度分析,滙控不在大市處於高峯期作出收購,正正反映出他們沒有違背審慎理財的原則,這是為何滙控能給予投資者信心的原因,亦是為何股市開展升浪時,滙控的股價往往是最先創出歷史新高的股份。滙控便是這種公司,無論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之中,都能夠茁壯成長。
故此,投資者現水平吸納滙控,風險並不大,因為無論任何時間吸納滙控,只要投資者是抱着持有兩、三年的心態,最終都可以獲利離場。但如果投資者是抱着投機的心態,那麼現水平絕非理想的價錢。就算後市真的由滙控去推高恒指突破18500關口,滙控的股價又可以升至甚麼水平?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