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家裏沒有一張徐小鳳的唱片,原來一直沒有刻意去聽她的歌。她聲音不好?不是。唱得不好?更不是。或者,徐小鳳就像一枚白玉苦瓜,總得有些年紀,才懂得欣賞,才「嗒」得出那種微甘帶澀的滋味。其實,看《柔道龍虎榜》,看《猛龍特警隊》的時候,就跟着電視的字幕唱主題曲,只是當時年紀小,知好色而慕少艾,誤認為小鳳姐是母親的偶像,錯過了本該多享的耳福。
日前,徐小鳳在澳門文化中心開演唱會,就近去看了。一直偏愛蔡琴,原來是厚彼,薄此;台港這兩杯酒,一樣醇厚,但韻味不同,我只揀一瓤飲,不是太笨,也太可惜麼?一個徐小鳳,在台上唱兩三個鐘頭,台下人看得出神,聽得入迷,那就是藝;嗓子,是天生的,怎樣用這嗓子,卻是後來的修煉;修煉得到家了,在台上一站,就是藝人。鏡頭前,二打六總愛以「藝人」自冠,我就覺得好笑,看來看去,像人的已經不多,遑論藝了。
《風雨同路》、《無奈》、《婚紗背後》、《順流逆流》……歌曲編排得好,當製作導演的吳思遠先生,竟可以利用燈光、佈景、老電影和劇照、恰當地編插的舞蹈,把一場演唱會,提升為一齣音樂劇。這音樂劇,也有幽默的場面,伴奏的澳門中樂團「首席指揮」,叫彭家鵬,小鳳姐有急才,神態從容,但口齒伶俐,取笑他:「棚上加棚,這叫僭建!」這位僭建先生,他當指揮,扭來扭去,像一隻馬騮;要他講門面話,他鬆毛鬆翼,跳來跳去,更像一隻馬騮;同場加插馬騮戲,那是意外之喜。
看演唱會,照例有場刊,在「藝術家和藝術團體簡介」那兩頁,對徐小鳳的簡介,真的很「簡」:「七十年代出道……一九九二年在香港一次舉行四十三場個人演唱會,被列入當時的世界紀錄。」佔十四行;彭家鵬的簡介,佔三十一行;至於這個澳門中樂團,洋洋灑灑,四十二行!導演吳思遠,大家認識,簡介,不着一字。
事情總是這樣的,當你變得有水平,變得真正國際化,就不必棚上加棚,絮絮叨叨,告訴人你有多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