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內地大學頻頻發生騷亂,除了由突發事件引發,如四川大學停電、湖北公安打傷學生等,主要是因為文憑爭議。一些學生不滿辛辛苦苦讀了幾年書之後,才知道只能獲發次一級的畢業文憑,或者不能取得學位,淪為不獲國家承認、沒有學籍的「黑大學生」。據湖北省官方統計,目前在讀的這類「黑大學生」有六萬人,內地傳媒則估計全國大約有100萬人。
文憑標明民辦「貨不對辦」
1999年,中國政府為刺激內部消費,號召大學擴大招生,但公立學校無法容納眾多學生,於是大批由大學設立、民辦營運的學院應運而生,如鄭州大學升達經貿管理學院等,這些學院被稱為「二級學院」,是「黑大學生」的主要「產地」。
二級學院多借用大學的名號作為招徠,承諾學生畢業時可獲得正規大學的文憑,雖然收費較高,但因入學條件較寬鬆,或者學校較靠近家鄉,仍有不少人報讀。但至2004年,教育部下令二級學院與「母校」脫鈎,頒發標明民辦二級學院文憑,以保證名牌大學的質素。入讀學生因文憑「貨不對辦」,自此糾紛、衝突不斷。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