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目成仇 - 陶傑

反目成仇 - 陶傑

法國與美國日漸鬧翻。隔着一個大西洋,本來是惺惺相惜的好友。
沒有理由變成這樣子的。美國的獨立戰爭,反抗英國殖民統治者,法國派將軍拉法葉去美洲協助華盛頓抗英。法國被德國納粹侵略,美國知恩回報,羅斯福派盟軍在諾曼第登陸,解放巴黎。
法國人廬米埃兄弟發明了電影,美國荷里活把法國人這項偉大的發明發揚光大。法國把自由神像送給美國做禮物,豎立在紐約港口,變成了美國的標誌。法國人曾經很喜歡謝利路易,而美國觀眾都情迷嘉芙蓮丹露。美國的警匪片叫做Thriller,而法國的同類作品叫做「黑電影」(FilmNoir)。
最懂得欣賞法國的,本來是美國人。美國人喜歡巴黎的那一股帶點香水的淫蕩味。小說家海明威在巴黎浪跡了幾年,美國猶太作家索貝婁有一篇散文,叫做《我的巴黎》:「上帝如果來到法國,會樂透了,因為祂聽不到祈禱的滋擾,也沒有神學理論的種種紛爭要由祂來作主。上帝會發現祂置身在一個不信神的國度,可以在黃昏偷懶一會,就像巴黎人在露天咖啡座喝咖啡一樣悠閒。」雖以英語為主,美國人畢竟覺得英國人城府太深,美國人喜歡法國人的坦率。他們覺得愛爾蘭是一個拘謹的母親,英國是富於持家之道的賢妻,但要尋求一點生命的野趣,不可以指望這兩個老女人的慰藉,法國才是夜夜風流的情婦。
知法蘭西者莫若美利堅,然而法國人的狂妄,卻把美國漸漸當做敵人。因為強勢的英語?但誰叫北美洲是愛爾蘭和蘇格蘭人後裔的天下?而且戰後英法撤出殖民地,英國人比法國人懂得留一手精妙的布局:今日世界上有英聯邦,從加拿大到肯雅,從紐西蘭到尼日利亞,英國人用計高深,一網包攬;法國撤出印支和非洲,什麼也沒有剩下,撤退得亁亁淨淨,就像法國人的一夜情,高潮過後,第二天清晨形同陌路。今日的世界語是英文,法國人只能怪自己的衝動和激情。英國人不懂享受,有時很悶蛋,但他們比法國人的腦筋精密。
法國總統希拉克擺出一副酸醋的模樣,不如整理一下本國的北非移民吧。連日本人來一次巴黎,回去也要接受心理輔導。日本人不明白:為什麼唯美的法國人會淪落到這個樣子?巴黎滿街是搶匪,老鼠橫行,售貨員粗野。日本人去其東亞的鄰國旅行,不會有如此痛惜,因為連那裏的大閘蟹也注射了激素和春藥,這一切是常態,但是,Comeon,這是巴黎,才教人搥胸頓足。法國人病了,病在心理,壞在精神,不要讓這個國家Downgrade成第三世界,法蘭西,你這個壞女人,讓美國人來挽救你的墮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