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施政報告沒有什麼內容,施政報告辯論唯一值得辯論的題目是良好管治。香港人最想見到的,是政府搞好香港,經濟發達,大家的生活有質素。特首曾蔭權的施政雖然較董建華上軌道,但並沒有搞好香港,很多問題不是看不到,而是下不了決心去解決,畏首畏尾,不敢做什麼也不敢什麼也不做,結果擾攘一番之後其實原地踏步,現況沒有改進。上年才「強政」,今年已「務實」,曾特首終於露出自己的公務員心態。
其實政府官員的表現,已把政府的弱點暴露無遺。例如,問官員為何建築不少無必要的高速公路,省點寃枉錢,官員不是回答你這些公路有什麼重要用途,而是辯說稍為減建已會遭立法會議員臭罵。這邏輯大有問題:避免被立法會議員臭罵,會是個正當的亂花公帑建無用公路的好理由麼?當然不是,官員自然而然地馬上把責任往立法會推,無論對與錯,總之不關我的事。為何普選沒有寸進?因為立法會的「反對派」為反對而反對,不是政府的錯。
不妨客觀地分析一下。假定政府的政策是錯的,立法會制止政府進行,有什麼不對?假定政策是對的,政府未能與立法會建立良好的工作關係順利執行,那麼這個政府對市民有什麼用處?「不要怪我」,其實是無能的表白。去年,舉世矚目看香港○七○八年有沒有普選,曾特首往美國解釋,含淚說他要普選,奈何中央不放行。假定這是真的,還是要問同一句:這個政府於我有什麼用處?
於是只有以「務實」一詞推搪,公然用「政治化妝師」粉飾,調校公眾的期望:「就是這麼多了,騙騙自己這已經不錯吧。」可能這已是他的極限,但全香港就只有他一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