唸博士 - 陶傑

唸博士 - 陶傑

讀博士學位,不是等同考狀元,很奇怪,兩千年了,還是有那麼多人在思想上拒絕進入二十一世紀。
首先,性格活潑、喜歡創新、外向而富有事業野心的人,千萬不要讀博士。這種生涯,不一定是為一個精伶的天才而設的。讀博士短則三年,長則五七年,早出晚歸,天天耗在圖書館、電腦室,一個月一回,跟所謂論文指導教師見一面。在香港,到處有K場、馬會、酒廊,豬狗朋友這個SMS,那個留言,歡樂時光加BBQ,如何可能專得下心,寫一篇關於珍奧斯婷小說《傲慢與偏見》的女主角的第二隻腳趾生得是不是比拇趾公長兩分的研究論文?
就算寫得出來又怎樣呢?把全球關於該大師的研究論文當做堆填物,已經夠填滿三個維多利亞海港。增加閣下這一篇,最多只令倫敦珍奧斯婷學會給閣下寫一封很外交的致謝信──他們的會長,邀請你明年二月出席他們的一百周年餐會,旅費食宿自付,即使你去了,席設某古堡,那三五十位賓客,平均年齡六十二歲,有一半人坐着輪椅到會,你發現自己是唯一的亞洲人,不知道是格外有滿足感,還是覺得有點怪怪的。
閣下是不是需要這樣一份資歷,去嚇唬崇洋的中國學術界,謀取中國青海大學英國文學研究所一個海外客座教授之職,準備北上西寧,跟那邊的市委書記碰十來杯茅台,然後共同研究如何開發更多的教育商機呢?如果沒有這樣的愛國心,那麼讀博士,替珍奧斯婷這個陌生的英國女人寫一篇生理特徵的論文,又所為何來?
如果在外國唸博士,秋季日短夜長,蟲鳴啁啾,在研究生宿舍開了暖爐,天天泡一個公仔麵,如果已婚,巴巴的叫夫人從上海飛來「陪讀」;如果未婚,大學校園的鬼妹不太可能對一個幽靈有興趣,轉眼都三十一歲了,把青春葬送在一口天地間的活棺材裏,如果你的前度情人知道了,還是很心痛的……
至於學理工,唸博士,除非向諾貝爾獎的方向邁進,不然,挾一個加州理工學院的銜頭回來,你會發覺,本地學院幫派林立,誰是院長的馬房,那一個又是美國幫的元老,好似進監房一樣,向各大單位拜碼頭,真材實料的人,不一定有回報。
讀博士不是考狀元,大學畢了業,夠了,青春結伴好還鄉,何必非要那個Doctor的帽子?不要把時光耗在那麼灰暗的角落,看看窗外,草地上的一隻小松鼠,牠多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