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一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後期,美軍及聯軍把伊拉克的主力軍全部殲滅後本來大有機會直搗巴格達,把薩達姆侯賽因趕下台。但當時的總統老布殊並沒有這樣做,反而下令戰勝的美軍撤回科威特及沙地阿拉伯,並改以外交及政治力量圍堵薩達姆政權。老布殊總統這樣的決定過去多年來一直備受質疑,認為他錯失推翻暴君暴政的良機,但他及他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史考克羅夫特(BrentScowcroft)一再解釋說,推翻薩達姆政權雖然易如反掌,但如何重建伊拉克的政治秩序,如何有體面及有秩序的全身而退卻非常困難,美國甚至可能要長期佔領伊拉克;此所以老布殊總統最終決定盡快鳴金收兵而不是直搗黃龍。
從現時美國在伊拉克的窘境來看,老布殊總統當年的看法、當年的憂慮實在是有根有據的,甚至可說是有先見之明。事實上以武力推翻一個政權,佔領一個地方並不太難,但要在戰爭後重建一個穩定的政權,重建可以持續運作的政治秩序,爭取當地人民的支持卻絕不是容易的事,而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程。當然,歷史上也有佔領軍成功建立穩定政權然後功成身退的例子。二次大戰後的日本就在麥克阿瑟將軍及美國政府指導下在幾年間改頭換面,建立民主政制,成為一個政治穩定的國家。但是,美國能成功在佔領後改造日本是有很多特殊因素配合的,包括沒有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令他成為維繫日本這個國家的象徵,令他成為維繫日本人民的力量;再加上美國只把少數日本軍政領袖判罪,其他大部份日本政治精英、公務員則予以保留甚至重用,於是日本便可迅速重建秩序,迅速建立行政架構及規則,並有足夠的公務人員、警察維持治安,避免國家亂作一團。
美國○三年進軍伊拉克時卻顯然忘記了在日本成功的經驗。美軍擊潰薩達姆政權,佔領巴格達後不單把薩達姆及他的領導層全部鏟除,中、高層的公務員、警察、治安部隊也因他們是執政黨黨員而全數被遣散及撤換。這樣下來,整個伊拉克便出現管治真空狀態,既沒有人維持秩序,也沒有人提供基本的政府服務,甚至水電也沒有人負責供應;再加上這些被遣散的警察、軍人、公務員對美國心懷怨憤,他們中有不少便帶同槍械彈藥投奔游擊隊。結果,美軍在佔領伊拉克後一直無法穩定局勢,游擊戰及派系內戰更像遍地開花一樣散布各地,令整個伊拉克亂作一團,至今情況依然沒甚改善。
毫無疑問,美國已錯過了迅速穩住伊拉克局勢的先機,不少美國人及政界人士更因為伊拉克亂局不息而感到不耐煩,要求美國政府盡快定下撤軍時間表,讓美軍可以盡快從伊拉克的泥沼中脫身。但這樣的想法是危險及錯誤的。美國政府若在伊拉克局勢未穩定前定下撤軍時間表只會鼓勵各派系、各部族加緊擴軍,加緊搶佔地盤,令伊拉克的派系戰爭變得更為激烈;另一方面,駐伊拉克的美軍則會變得無心戀戰,只想盡快返國。在此消彼長下,伊拉克局勢只會更混亂、更失控,外國勢力如伊朗、敍利亞以至阿蓋德組織則會隨時介入支持不同的派系,令伊拉克變成另一個黎巴嫩。這對伊拉克平民固然不利,對整個中東地區穩定、對反恐戰爭、對全球安定也是有害無益的。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