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一個鬼佬,喜歡在鬧市扮蜘蛛俠,專門為民請命,抗議這個,反對那樣,有時被邀請到警署問話。
該奇俠接受傳媒訪問,聲稱覺得香港很好玩:在這裏,製造一點新聞「成名」很容易,報紙的版面需要如此富有視覺效果的新聞:一個穿紅戴藍的蜘蛛俠忽然出現在文華酒店外面的天橋,手持橫額,以英文反對銷售稅。警方到場,發現事主是一名外籍男子,因語言溝通障礙,擾攘一番之後,鬼佬連同戲服被帶署,簽保外出候審。
用特技演員的方式出位,在外國很流行,化裝戴面具,攀高爬下,要有一點點魔鬼般的膽識,這樣的行為,叫做Bealittledevilish。走一點點魔鬼路線:Bedevilish,不構成對公眾的危害,卻又比惡作劇過份一點,保證哄動視聽,成為黃昏電視新聞最後一道甜點,即男女主播在講述完伊拉克戰爭、北韓試射核彈、聯邦政府貿易赤字等主要新聞之後,雙方交換一個甜甜的職業笑容,然後女主播呼喚她的同事一聲:「嗨,Jack,在中央公園表演滑翔飛人,是許多小孩子的夢想是不是?」那個叫阿積的男報道員答腔:「不錯,尤其是這個空中飛人穿了一身的髑髏裝,用這樣別開生面的方式來慶祝他的萬聖節……」
這樣的新聞,為星期五夜間新聞押送為最後一條,為一個國際都會中產階級的周末點綴了一點點快樂的預告。大前提必須是紐約和倫敦這一類城市,不然請閣下到天安門廣場那根旗杆去表演蝙蝠俠試試看?
不過,以特技上位,除了四肢膽識,還要講一點點腦袋的策略。瀑布走鋼線、裸體爬帝國大廈,七八十年來這樣的失意勇士太多了,要博取注意,要有一點公關手腕。
美國有一個特技演員,叫做尼維爾。他想在拉斯維加斯的凱撒皇宮賭場酒店,騎一架電單車飛越酒店外的噴水池。
他選定了日子,但在兩個月之前,他開始打電話給《紐約時報》的副刊記者,裝成一個讀者,好奇地打探:「聽說尼維爾想在凱撒皇宮外駕電單車飛越噴泉,不知道是哪一天呢?」
《紐約時報》的記者說沒聽說過,他說聲謝謝,掛上電話。過了三天,他打給《華盛頓郵報》的突發新聞的主管,問:「聽說尼維爾想在凱撒皇宮外駕電單車飛越噴泉,不知道是哪一天呢?」
對方也說沒聽過這樣的消息。兩個月內,他三兩天就打一次電話給全國大報「查詢」,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樣的。
在表演前三天,他打電話給凱撒皇宮的總經理,說:「我就是尼維爾。」總經理大喜:「你就是尼維爾嗎?我找了你兩個月了!」酒店給他特別安排,搭台、宣傳、廣告,開出一條路,給他表演。表演當夜,全國記者和電子傳媒雲集直播,但他的電單車一飛沖天,角度計算錯了,摔下來,跌斷了全身的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