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商銀行(1398)完成了招股活動,不能做到每人有一手股份,這會打破過往內地銀行股分配股份的慣例。
工行香港公司H股招股部份凍結金額達4200億,超額76倍,加上它是全球最龐大的集資金額新股,打破多項香港新股上市的紀錄,相信在周五上市之時,會受到世界資本市場的關注。以香港這個700萬人小城市的股市,能夠躋身於世界第8大,而且能有一隻股份創下最多集資金額的世界紀錄,確實令人驕傲。但對於外國的金融從業員而言,有時很難明白為何香港新股凍結資金金額能達幾千億之巨。以香港這麼小的城市,銀行體系為何能夠承受這麼大的資金往來活動?
孖展融資銀行大賺
工行最近使用eIPO招股,但在90多萬宗申請中,只有少於10萬宗是透過eIPO申請的,不算太成功。實際上,使用eIPO亦有諸多限制,本來筆者是希望透過銀行轉錢來申請eIPO,但發覺要親身到銀行辦理手續,還要3個工作天才能辦到,但招股活動只有三天半的時間,所以基本上不方便。最後惟用使用EPS轉數服務,但卻已限制申請股份的數目。而這次參與eIPO的銀行亦只有三數間,為何其他銀行不熱衷這種服務?
香港近年的新股熱潮,成為銀行賺錢的另外一個途徑,提供孖展服務給股民而收取利息,對於銀行來說是低風險業務,例如借9成孖展,通常只會借予那些新股超額倍數多於10倍的股份。雖然原則上銀行要作出沒有抵押的貸款,但因超額倍數多,所以申請到手的股份遠少於十分之一,換句話說,最終認購新股的資金只會是客戶那部份,銀行那部份不需動用。加上借孖展認購新股只限黃表,那些資金根本不會轉到客戶手中,所以風險極低。簡單來說,如果新股招股反應愈好,超額倍數愈高,對於提供認購新股孖展融資服務來說,風險便愈低。如果碰上一些熱門的新股上市,銀行便會想盡辦法去爭取更多認購新股孖展的融資服務。因為近年銀行都大力拓展這方面的服務,使到新股的凍結資金金額愈來愈多,超額倍數亦愈來愈高,形成香港新股市場很壯旺的現象。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