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甘於積極被干預

特區甘於積極被干預

許多國際及本地經濟學者都相信,「積極不干預」(positivenon-intervention)經濟政策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石,不過,特首曾蔭權卻突然在九月十一日舉行的「『十一.五』與香港發展」經濟高峯會上,高調地說:「『積極不干預』政策已經是很久以前一位財政司司長夏鼎基先生所說的,一直以來我們都沒有說這是作為我們經濟發展的藍圖」,並重申目前特區政府所奉行的是「大市場、小政府」。
李柱銘 立法會議員

曾特首輕描淡寫的指出「積極不干預」已是明日黃花,即時惹起不少迴響,甚至連國際知名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利民(MiltonFriedman)亦撰文回應。雖然特首多番解釋這只是詞彙上的改進,香港並沒有改變奉行自由市場經濟的立場,可是,他的說法實在太牽強,欠缺說服力,而且愈描愈黑,令人更加相信他如此高調表明「大市場、小政府」已取代「積極不干預」,肯定內有玄機。
其實,從曾特首選擇在政府為配合「十一.五」規劃而主動舉辦的經濟高峯會上發表這番言論,已見端倪。

只為配合中央干預

「十一.五」規劃於今年三月通過,是由中央所制訂關於整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曾特首曾經多次公開表達對「十一.五」規劃的重視,並極度認同當中指派香港所扮演的角色──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
明顯,特區已欣然接受「十一.五」規劃,還趁機表明「積極不干預」已被「大市場、小政府」所取代,更加顯示出往後特區政府將可名正言順地以「小政府」之名,配合中央的規劃去干預「大市場」了。

失去一國兩制保障

雖則曾特首將「十一.五」對香港的規劃說成理所當然,但事實上,五年前香港雖已回歸,但當時國家制訂的「十.五」計劃,香港卻仍未被納入其中。那麼,為何現時中央的五年規劃竟突然變得與特區息息相關呢?
從種種迹象看來,我們的曾特首已心甘情願地,將特區經濟發展路向的主導權交予中央,聽從支配。當然,有人會以為由中央規劃並無不妥,因為在「十一.五」規劃下,特區主力發展的三個中心方向,正正就是香港所行的路。再加上目前國家的經濟發展勢頭甚好,有中央的帶領,特區應該會有更好的發展。但問題是,假如中央在下一個五年規劃中,認為被整頓後的上海較聽話易控制,說明只有上海才是國家的金融中心,要香港拱手相讓,退下來做旅遊中心,屆時,因為香港已被納入國家規劃之內,失去了一國兩制的保障,故只得任由中央擺布,以後亦難以抽身而出。

企劃經濟問題多多

大家都非常清楚企劃經濟的問題所在,而且若我們回顧特區政府干預市場的事例時,往往發現沒有甚麼好結局,數碼港與廸士尼就是最好的政府投資失敗例證。為何至今還有人執迷不悟,相信中央及特區政府的人手操縱,勝過市場自動調節的機制呢?
說穿了,所謂「大市場、小政府」及「十一.五」規劃,都是掩飾中央干預特區的藉口。換句話說,目前是有一個「巨中央」在幕後操控着「小政府」來干預「大市場」。簡而言之,當特首宣布「積極不干預」之死,香港就已正式走進「積極被干預」(positivepro-intervention)的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