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文章:殖民地繁榮一向無「遠景」 - 陶傑

陶傑文章:殖民地繁榮一向無「遠景」 - 陶傑

特首施政報告遭到炮轟,指一來毫無「遠景」、「視野」、「藍圖」,二來篇幅過短。
董朝七年,原來香港人已經習慣了「特首施政報告遠景癖」,一旦抽上了「八萬五」、「高科技港」、「中藥基地」、「十年內讓六成中學生升讀大學」一類海洛英、阿芙蓉、K仔藍精靈,一旦董某腳痛,人去樓空,不禁口水鼻涕,患上了「遠景藍圖症候」。
特府頭七年的施政報告,早已「願景」充斥、「藍圖」迷疊、「視野」縱橫交錯,向中國式超英趕美假大空遺傳基因急速靠攏。結果「八萬五」一早「不存在」,「高科技港」和數碼港者,變身為豪宅庭園地產項目。「中藥基地」,大幹快上,培訓出幾屆大學的中醫中藥等畢業生,在特區就業無路,被迫北上廣州實習,率先逆向「反CEPA」。特區假大空的毒癖,帶來一陣大麻的幻覺,天堂燦爛,日月變形,董朝歷屆「施政報告」,不自量力,竟膽敢一改英治時期沉穩務實的傳統,轉而抄襲中國毛式大躍進的小農狂想,果然受到了歷史的懲罰。
香港自鴉片戰爭開埠以來,由殖民地政府經營,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由砵典乍開始,一直到尤德彭定康,從來沒有甚麼「遠景」,一向是盯着中國形勢發展,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帝國的版圖中,經營印度、埃及、非洲,方是唐寧街心中的大患。區區香港只是遠東的一碟小配菜。滿清覆亡,英國人眼見假洋鬼子孫中山篡清奪政成功,五四運動之後,英方即在香港配合,成立香港大學,為中國人培養科學文明教育,啓廸民愚,以致今日港大畢業生,尚是「治港骨幹」。一九四五年太平洋戰爭勝利,香港主權險遭蔣介石國民政府收回,英國喘定之後,即推出楊慕琦報告書,開放低層民主。五六十年代中國難民,翻山越嶺湧來,英殖政府即利用上海南逃的實業商人開辦工廠解決就業問題。

見一步,走一步,摸着石頭過河,香港人在殖民地時代,從來不需要「遠景」,英方果斷掌舵,香港人反而在「九七大限」之下迫出了一份幹勁繁榮。香港的成功,從來不靠甚麼「遠景」,只憑在一條「死線」下的掙扎求存劫後餘生的悲勇。中國人的拼搏潛質,亦必在「死線掙扎」的「準難民狀態」裏方可以發揮盡至。中國成語所謂「只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有一碗飽飯吃,即發揮內鬥互殘之本性。不繪「藍圖」,沒有「遠景」,只有現在,自己去拚鬥將來,一向是香港繁榮立命之本。
「積極不干預」,就是政府沒有遠景,讓市場自己來創造遠景。一九四九年之後,中國一貫喜搞甚麼「五年計劃」,農業有指標,工業有任務,遠景一個接一個,搞成個一窮二白。特首的施政報告越是有「遠景」,則政府干預市場的手段痕迹即越深,還叫甚麼資本主義?要求曾某在施政報告中提出「遠景」者,不如省點口水,改為恭請董建華復出,與曾某一起再競「選」二○○八年特首,一起把票再投給董伯如何?
政黨齊聲叱喝,曾蔭權馬上屈服,指「下次施政報告長一點」。一篇文章,好壞不在乎長度,在乎情節內容。金庸的《雪山飛狐》比《天龍八部》篇幅短許多,不如叫金庸重寫,把兩冊的《雪山飛狐》也加長至五冊如何?
曾某面臨壓力,方寸開始見亂,未來五年,「董建華化」壓力極大,前景絕不樂觀。
逢周一、三、四、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