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談到西九重新上馬的困難,搞不好,期票隨時變成空頭支票,令市民空歡喜一場,特首政途可以休矣!樂觀一點看,就算西九能夠馬到功成,又是否可以如始作俑者所言,能夠將香港打造成「亞洲的文化藝術中心」?這是本文要討論的。
說過了,西九是前特首董建華一手炮製的「文化假大空」,以為多興建幾座音樂廳、歌劇院及博物館之類,就可以來一個「文化大躍進」,擺脫下里巴人的形象,與國際接軌。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老董任期未到就要黯然下台,留下西九這篤「蘇州屎」給曾蔭權執手尾。而當務之急,就是如何說服公眾相信西九計劃的「迫切性」。
無錯,香港的大小藝團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西樂、中樂、歌劇、粵劇、京劇、話劇、舞蹈樣樣齊,但當中又有多少是有號召力的?就以號稱「亞洲一流」的香港管弦樂團為例。該團有接近五十年歷史,團員來自五湖四海,皆精英也,而音樂總監迪華特在國際上更享負盛名。如此組合,就算不是鑽石陣容,也起碼值得本地愛樂者引以為傲、買票捧場吧?但翻看資料,港樂在○五至○六年樂季的平均入座率只得七成半,是否合格見仁見智,但肯定不足以證明香港人對文化藝術求過於供,非要發展西九不可。
或許有人說,香港人一向崇洋,深信外國的月亮特別圓,只要是舶來品,就不愁沒有捧場客。君不見當今樂壇兩大班霸──柏林愛樂樂團及維也納愛樂樂團──相繼訪港,開出天價門票,最貴分別為二千五百元及一千八百元,但仍然無損愛樂者的入場意欲。再說《歌聲魅影》,載譽重來,連開數十場,場場爆滿,一票難求,成為城中佳話。可見香港並不是一個「文化沙漠」,附庸風雅之士還是不少的。如果西九能夠順利上馬,將來就有足夠的場地,可以邀請更多國際著名藝團來港表演、交流分享,豈不妙哉?
話雖然如此,但稱得上國際著名藝團,自然人人爭住請,幾時輪得到你?就好像柏林、維也納等樂團,本身的樂季漫長,分身不暇。難得有時間出國賺外快,也以歐美為主。偶爾造訪亞洲,首選亦是日本及中國,而香港只是用來「攝時間」(柏林是首次訪港,維也納上次訪港已是十一年前)。
為甚麼?因為日本是亞洲古典音樂重鎮,愛樂者佔人口比例最高;而中國有十三億人,市場潛力難以估計。反觀香港這塊彈丸之地,市場有限,怎會被人家看得上眼?以為出得起錢,就可以呼之則來,是否有點一廂情願?
是的,香港先天不足,後天不良,要發展文化藝術,原本不宜一步登天,最好按部就班,由細做起,潛移默化,培育下一代對文化藝術的喜好,方為上策(最好參考日本)。但官僚可不會這樣想。在他們眼中,教育群眾這項「百年樹人」的工程根本不划算;一來時間長,二來成效難以量度,還不如西九硬上馬,只要有錢就能使得鬼推磨,即使日後徒具虛形,一如紅館,也在所不惜;只要眼見為真,有數得計,可以用來向外邀功便行。
雖然《蘋果批》沒有水晶球,但可以拍心口保證,今日的紅館,必成明日的西九,各位讀者放長雙眼看看吧。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