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及國企相繼回吐,但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半新股卻繼續熱炒。半新股有如斯表現不足為奇,不少散戶投資新股都是採取「即食」的策略,反之有耐性的強者卻採取壓價收貨的策略,待貨源歸邊才炒上。雖然昨日半新股有明顯的升幅,但我相信只要整體市況仍在高位徘徊,它們仍未升完,如果你們有耐性持有此類股份,仍可定止賺位繼續持有,讓利潤滾存。如果我抽新股,除非是明顯的跟風炒概念,否則我都不願意即食,反而是跟股票鬥長命,此策略幫助我贏了不少利潤。
近日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不少朋友跟我談的不是股經而是樓經,相信與《蘋果日報》早前跟我所做的一篇關於物業投資的專訪有關。可能大家太受標題影響,以為我反對投資物業,但事實並非如此。平心而論,我覺得做事也好,做投資也好,要增加贏面的首要條件是不熟不做。我熟股票,自然是以之為生財工具。至於物業投資,只要通脹存在,資產價格自然水漲船高,所以在香港買樓長遠看升並非沒有道理。而且,經歷過沙士一役後,前車可鑑,樓價要大跌都頗有難度,因為個個都在等樓價跌候低位入貨,樓價低位自然有承接力。
雖然如此,但我對買樓投資仍然較審慎,並不是看不好樓市前景,而是目前我們所見的,並非是樓市的全部。當然,如果你有大把本錢,我不介意炒樓,因為炒樓槓桿大,只要坐得起貨,回報可能非常吸引。相反,如果你只得一注資金,則要想清楚了。我有一位年輕的朋友,去年中買入一個價值280萬元的新盤樓花,原意是趁市道好,轉手賺十數萬元,但直至今年該新盤正式入伙仍未沽出。
估價不足上會困難
當然,沽不出自住亦無妨,但可惜此物業的估值由280萬下調至240萬元,銀行估值不足,自己被迫要周圍撲水上會。此情況其實並非個別事件,不過目前市道好大家不以為然而已。我提出此例子,不是叫你不要買樓,而是好多人因為買樓時只看長遠樓價必升,而忽略了短期的風險,因而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難題。
我絕對同意本地的豪宅市場仍會長升長有,因為這個市場十分另類,參與其中的人實在太有錢,他們甚至乎不用面對槓桿風險,「海水滾海魚」,沒有大問題。反之,一般普羅大眾所面對的樓市,卻又是另一個市場。一旦買了新樓已變成二手樓,這先扣十分。目前新樓供應很多,只要萬一即將推出的新盤加價幅度不足,這些新二手盤價格上調的水位不足,從投資角度出發,七除八扣其他成本沒有太大的利潤可圖。當然,如果你純從置業角度出發則另作別論。
我信投資股票,最重要是變現能力高,而且好市跌市,只要你肯做功課,贏錢不難。曾有朋友跟我說,正因為樓的變現能力低,相對不會像股票出出入入,贏可以贏到盡。不過,我覺得揸一隻好股,要贏大錢也絕不困難。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