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把「桃源中正國際機場」改名為「桃源國際機場」,拿掉了「中正」兩字,這是民進黨政府「去蔣化」過程的又一步驟。現在台北以「中正」為名的重要地標就只剩下「中正紀念堂」了。這個被台灣知識分子稱作「蔣廟」的「中正紀念堂」會不會改名,何時會改名,會改成甚麼名,目前沒有人知道。到時候可能又會引起一場政爭。
殷惠敏 文化評論員
除名改名的問題雖不像黨產那樣涉及現實利益,但卻關係到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蔣介石的歷史地位,近年在大陸已隨着統戰的需要而上升。但在台灣,卻是有爭議的。
國民黨的宣傳把蔣介石吹捧成民族大救星,但在台灣的知識菁英眼裏,他是個篡奪了民國體制的新軍閥,被代表流氓無產階級的中共打敗後退到台灣。蔣的到來,實際上阻斷了二戰後,台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當家作主的機會。這個歷史轉折,帶來了往後四十年蔣氏父子的獨裁統治。台灣人民難道要為這個不幸的遭遇心存感激嗎?
體制更新的需要
以前在台灣,不論政府機關或學校或公園火車站,到處都是蔣介石銅像,不但破壞景觀,而且讓人覺得單調乏味,缺少文化氣息。蔣氏父子統治的時期,也確實是個令人窒息的時代。思想箝制,特務橫行,以中正為名的道路和建築物無所不在,再加上大小官員為拍馬屁而命名的介壽堂、介壽路、介壽公園,蔣的名號可謂氾濫成災。這其實是所有獨裁國家的共同現象。在獨裁國家中,獨裁者是唯一的真理、救星,政治社會一切都是隨着他運轉的。
擁戴者繼續悼念
台灣民主化之後,有了反對黨和政黨政治,過去的「唯一」和環繞着這個「唯一」而出現的種種現象,自然受到挑戰。政黨輪替引起的體制問題其實無可避免。
以往在國民黨的黨國體制下,國歌裏的「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不成問題,民進黨上台後另有所宗,就產生了問題。憲法總綱裏的「三民主義」字眼也必須剔除,才能超越黨派色彩。這不是黨同伐異,而是體制更新的需要。
反對黨上台,不可能對昔日的獨裁者有所眷顧,因此,以往在領袖崇拜下的銅像圖騰也都在掃除之列。但問題是,獨裁者雖走入歷史,他的餘蔭猶在。過去受他蔭庇的人,在民主體制下同樣有發言權,能夠製造輿論來捍衞那些圖騰符號,也能經由國會中的政黨運作,來達到他們的目的。
西班牙的大獨裁者佛朗哥,在西班牙內戰中處決了數萬共和黨人,在他長達三十六年的鐵腕統治中,對異議分子的鎮壓迫害也是罄竹難書。可是在民主體制下,西班牙議會通過動議,悼念這些被屠殺的死難者時,代表佛朗哥徒眾的人民黨議員還退席抗議。
至今還有人懷念佛朗哥。他的陵墓鮮花不斷,每逢他的忌日還有紀念遊行。甚至有史家認為,西班牙後來的經濟繁榮與民主政治,都是佛朗哥專制時期打下的基礎。經濟衰退時,不少人追憶佛朗哥時代的美好時光,社會發生騷亂時,也有人懷念過去的安定秩序。然而,如果追問是否有人願意回到過去那種專制的封閉社會,答案卻是否定的。
對現政權的反彈
民主化起步比台灣早十多年的西班牙尚且如此,台灣社會出現捧蔣的聲音也就不足為怪了。捧蔣的聲音未必真心捧蔣,有相當的成份是對當前經濟環境和政府執政能力失望的反彈。從西班牙的經驗來看,不論蔣廟的命運在政客運作下會出現甚麼結果,對蔣介石的歷史評價,在今日台灣恐怕還不能達成共識,須留待後世史家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