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肖霞 59歲
香港幼稚園協會永遠會長
當敢言的李國章遇上敢言的胡肖霞,男方一句牟利幼稚園「請番啲姨媽姑姐」,女方回贈一句:「就算請姨媽姑姐,佢哋都要受過師訓」,開始了一場紳士對淑婦的口水戰爭。背着n個幼兒工作銜頭的胡肖霞,架起副淺色闊邊眼鏡,穿深色碎花直身裙,極度健談,說話溫文,性格率直,以為她很惡,她反問:我惡?「如果我惡係因為我了解呢個行業!」即使面對曾任大學校長的李國章,在這個領域上,她絕對是壓倒性的專家。評李公子,她說:「佢表面上和氣,但對幼兒工作不了解。」
胡肖霞的卡片上有一堆名銜,上至粵語正音協會委員,下至中國書畫文物陶瓷玉石古玩交流協會委員,但正職始終是幼兒教育。她很忙,說一周工作七日,上午多數在慈雲山的幼稚園,下午四圍去巡學校,最近開會頻密──與業界商討還擊學券制。她從事教育工作38年,歷史由她從台灣回來說起。
胡肖霞父親做生意,媽媽職業按她說是「使錢」,是一個家境中上的大家庭,兄弟姊妹有十人,分別是四男六女,她排行第五,對上是四哥胡國興(曾任選舉管理委員會主席,現任截取通訊條例監察專員)。兒時一家住在佐敦,僱有幾名留宿的傭人,60年代家中已有電視機,有張大大的乒乓球桌,有補習老師。兄弟姐妹多,老大與老么年齡相差17歲。父母重男輕女,「我去台灣讀書阿媽無嚟送機,胡國興去英國讀書阿媽就喊到要用條大毛巾;我問佢(媽),佢話你去台灣近嘛,阿哥去英國一年都返唔到嚟一次。」奇怪是姐妹各人沒有妒忌,兄弟姐妹相處融洽,特別是她與胡官的感情相當要好。
教無定法要自然調節
她與胡官年紀只相差16個月,兒時糊塗以為是相差六個月,睇電視說女人懷胎要10個月,計一計數兩人豈不是曾經一同在媽媽肚內?為了這無知小誤會,兩人因一度以為是孖生兒而高興不已。小時兩兄妹無忌無諱,經常一起睡覺,大一點後知道男女睡覺可能生BB,嚇得立刻分開睡。胡肖霞的媽媽61歲過身,生前「甚麼都食,喜歡就叫司機車上山頂吃下午茶,大閘蟹一吃就七八隻。」她爸爸吃得節制,太肥太甜太鹹全不吃,結果75歲過身。她問:兩種生活,你揀邊種?
胡肖霞1964年高中畢業,讀中文學校又喜歡中文,於是選擇去台灣讀書;1968年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返港,是六姐妹中唯一大學畢業。在私立中學教了三年國文科後,1971年她投標買下一間學校,在美孚創立聖德肋撒私立中小學。自資開學校需要約二十幾萬元,其中十幾萬元是首期,她二姐及兩個哥哥(胡國興及胡國賢)都有集資支持,反而實力雄厚的父親沒有財政支援,父親的理由是「做幼兒工作不浸淫十年八年都唔好開業。」73年她開始涉足幼兒工作,第一間幼稚園開設在葵芳。政府推出學券制,把牟利幼稚園摒出資助行列,胡肖霞有道氣,認為私立幼稚園有投資,政府要求牟利轉非牟利才得享學券,是「要共你們的產,收歸國有」。
胡肖霞有五名子女,最大34歲,最小27歲,其中一對是孖仔。她管教子女很放任,「佢哋自己揀,十幾歲就出咗去讀書。」這個媽媽牙尖嘴利,說話像上了發條,口若懸河,而且頭腦轉得快,媲美李國章。她38年心得認為教育是:教無定法,樣樣事情自然調節,因此政策需要融會貫通……她沒有說的一句是:人生,總是需要一個對手。
撰文:郭燕玲 攝影:馬泉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