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導演再無難度,只要有手機,人人都可以。手機電影已成為潮流新勢力,當康城、威尼斯、羅馬電影節全部評審大銀幕作品,法國巴黎以現代藝術聞名的龐比度中心(PompidouModern-artMuseum)卻舉行了小螢幕電影展──「手機電影節」(PocketFilmsFestival)。手機拍電影,拍到搞電影展,顯示又一波電影新浪潮即將湧現。
手機電影節,今次是第二屆,但論規模和聲勢,今年雷聲大雨點也大。在月初一連三天的展期中,展出了近百部作品,吸引8,500位觀眾到場觀賞,大會當場還隆重其事頒發了14個獎項。
成本超低 自編自導自演
隨着手機商諾基亞(Nokia)五年前推出全球首部有攝錄功能的手機,今天手機能拍照能攝錄,用手機拍電影,人人都可以。參展的近百部作品中,「導演」就有藝術家、大銀幕導演、律師、學生;片種不一,有藝術片、動畫片,還有劇情片。
劇情片?無錯,雖然手機電影片長大多只有10來、20分鐘,但一樣有劇情。像奪得評審團大獎的《TheColdBook》,片長僅24分鐘,卻交代了一個愛情故事,實地取景,有聲有畫,足與一般的小品電影媲美。導演塔基(Jean-ClaudeTaki)獲得2,000歐元(約2萬港元)及一部影像流動電話作為獎賞。
電影節籌辦人赫茨伯格(LaurenceHerszberg)說,這是一股「新浪潮」,標誌着電影製作趨向「民主化」。「不必昂貴的器材,不必受專業訓練,只需一部放在口袋的手機,人人都可拍電影。」他說。
不只人人可以拍電影,手機電影的製作成本超低,彈性大,有參賽者甚至自編自導自演。憑《Busy》拿得影展中最佳手機電影獎的23歲小子布爾古瓦博利厄(Bourgois-Beaulieu),就甚麼都一手包辦。他說:「連攝影師、燈光師、化妝師也不用請,省下一大筆。」
「那些零碎畫面令我着迷」
國際掀起手機電影新浪潮,從美國的波士頓到巴西的里約熱內盧,都有工作坊,教授拍攝手機電影的竅門。偏偏傳統電影人大潑冷水,認為手機畫面質素差,不堪入目。
你有你說法,手機電影導演同聲反駁,指手機電影和傳統電影各有各風格。一名28歲巴西手機電影導演LouiseBotkay-Courcier說:「電影好比油畫,可以有不同的拍攝手法,不必所有創作都是超寫實主義的。」她就愛煞手機電影的朦朧美。另一名瑞士手機導演也認同:「那些零碎的畫面令我着迷,有導演還加入了特別效果,非常漂亮。」
美聯社/手機電影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