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居多常被誤診耳水不平衡<br>天旋地轉或因耳石剝落

患者女性居多常被誤診耳水不平衡
天旋地轉或因耳石剝落

【本報訊】側身轉頭,突然感到天旋地轉,患上耳水不平衡似乎是最佳解釋。有聽力學家表示,有三至四成暈眩患者其實是患了耳石剝落,一般治療耳水不平衡的止暈藥根本無助改善病情;患者多是頭部受撞擊而令耳石剝落,也有患者在使用跑步機後發作,患者可接受數次耳石復位治療,毋須服藥。 記者:張嘉雯

年約40歲的Carrie,大半年前度假時頭部撞向天花板,一直未有為意,至今年5月中打網球時受傷,韌帶撕裂,晚上在家中起床時突然發現天旋地轉,維持數十秒,「之後耷低頭、挨落床或者擰個頭去床頭櫃飲水都覺得好暈。」
往後一個月,Carrie走樓梯要扶着手柄,因為不能轉頭看倒後鏡,連車也不能開,她先後向三名醫生求診,都指她是患上了耳水不平衡,向她處方止暈藥。
她其後再嘗試打網球,「我一拋高個波又暈番,踎低綁鞋帶都平衡唔到。」幾經轉折,Carrie找上聽力學家,進行了三次治療,現時已康復。

頭部移動才感暈眩

高級聽力學家區慧賢指Carrie患的是耳石剝落,並非耳水不平衡。她解釋,耳石(Earstones)是灰色碳酸性物質,只有3至30微米大。黏附於內耳耳蝸半規管末端的神經細胞上,負責感應直線、加速等動作,若因撞擊、內耳發炎或其他原因脫落,就會掉到半規管中,浮游在淋巴液內,令人感覺暈眩。
耳石剝落的患者以女性為多,外國研究平均每十名暈眩的病者中,即有一人是患上耳石剝落,在外國最年輕的患者只有11歲,70歲以上長者因為機能退化,逾半經歷過這種暈眩。
區慧賢表示,不少患者被誤診作耳水不平衡,「淨係開啲止暈藥畀佢哋,只可以暫時止暈,唔可以令耳石歸位。」耳石剝落的患者,在頭部移動時才會感暈眩,最明顯的特徵,是眼睛會不隨意跳動,不能定下來,「呢種暈要個頭郁先會引發,擰左擰右,個頭向上昂,落床、喺床上轉側都會暈,通常維持幾秒鐘到幾十秒,唔會多過一分鐘。」
耳水不平衡的患者一般有弱聽及耳鳴,暈眩時會看到周圍的景物旋轉,維持20分鐘到數小時,嚴重者暈眩感覺可以維持整個月。
耳石剝落的患者只需接受大約三至四次、每次10分鐘的耳石復位治療,治癒率達九成以上,不需要藥物輔助。患者在治療過程會感暈眩,不建議在家中自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