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傳統上被喻為股災的日子,至今似乎還未實現,大家仍沉醉於恒指企穩18100點,在近6年新高,派對繼續。
10月,除了對股市有特別意義之外,亦為本港運輸史揭開新的重要一頁,因為由今個月起,更嚴格的汽車環保規例便會實施,所有新登記、總重量在3.5噸以上的柴油引擎車輛,都必須符合歐盟四型(EuroIV)廢氣排放規定,如果未能達標的車輛,對不起了,只能放在倉庫裏,形同廢物。
說到這裏,大家可能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歐盟環保規例跟股民有甚麼關係?思哲對汽車有少許研究,規條背後暗藏商機,不過值得留意的並非甚麼汽車股,反而是化肥股海油化學(3983)。
歐盟其實早於年初實行了新的汽車廢氣排放量準則。現行有兩套技術可以令車輛達到有關要求的,一是排放物處理技術,包括SelectiveCatalyticReduction(選擇性催化還原系統),其操作方式是以尿素作催化劑,比例是每100公升柴油配合5公升尿素,將廢氣內有毒物質化為無害氣體,從而減低污染。
海油化學正是全國第一的尿素生產商,每年產能為184萬噸。歐盟環保規定,無疑會增加全國對尿素的需求,而且有關規定只會愈來愈嚴謹,業界人士預計尿素的應用會更趨普及;加上國內每年對尿素的需求量高達1850萬噸,海油化學的潛力可見一斑。
近日,海油化學股價屢創新高,上周五收2.99元,較招股價勁升57.4%,除了因為其預測市盈率仍較同業折讓約兩成外,又有建滔化工增持股量至5.05%,加上國家扶農政策、國內外對尿素的龐大需求,火上加油之下只會愈炒愈厲害。股評人給予4元之目標價,絕非無的放矢!
Google的秘密武器
上周,兩股互聯網最強勢力,鳴金宣布第三季戰果。Yahoo!盈利倒退38%,Google卻升近一倍。思哲彷彿聽到那邊廂的TerrySemel正在仰天長嘯:「既生Yahoo!,何生Google?」
縱使業績強勁,但樹大招風,依然有不少看淡Google的聲音。當中,一派主張看淡的邏輯,是Yahoo!今季的盈利倒退,反映整體網上廣告市場,呈現出飽和迹象,Google的盈利模式與Yahoo!相近,最終(第四季)的業績必定受影響。
亦有分析員指,Google點擊廣告Adwords的「欺騙點擊」問題嚴重。網上廣告代理聘請時間特多的人,專門不斷點擊廣告,然後公司按點擊量直接付錢。他們估計每十個點擊廣告,就有一個欺騙點擊(Google則表示少於一成)。簡單換算,Google去年估計近5億美元收入,便來自欺騙點擊。
與此同時,佔第三季收入近四成的Adsense,靠個人網站擁有者插入Google廣告,然後與網主RevenueSharing。最近開始有人成立會員網站,鼓勵會員間互相點擊對方網站廣告,從而增加收入。那些分析員認為,長久下去,廣告商會逐漸對Google廣告失去信心。
思哲認為分析員過份悲觀,一來Google不斷開發其他類型的廣告收入,二來亦有各種機制,防範甚至報告欺騙點擊。真正影響深遠的,反而是Google的企業形象(美國主流一直被批評向中國政府低頭,及不肯阻隔色情資訊),以及跟電訊業巨頭有關網絡中立性(NetNeutrality)的爭論。
思哲認為Google甚麼也不用怕,因為她永遠有秘密武器。若蘋果電腦下一個秘密武器是iPhone,那麼Google便很可能是Searchmash:一個用家能按照自己喜好,給予搜尋結果重新排序的SearchEngine。
如果YouTube是因為2.0,才值129億。現在市值已逾1萬億的Google,晉升到2.0,又應該值多少錢?
企管人終極責任
先前寫過麥當勞,該集團除了將特許經營發揮得淋漓盡致外,在培育人才接班方面亦十分出色。麥當勞當年在業務上軌道後,創辦人RayKroc開始認真思考接班問題,Kroc明白到企業的成功,決不能只依賴幾位管理層的貢獻,於是開始積極物色和培育人才接班。Kroc的努力最終沒有白費,在他1984年去世後,麥當勞今日已發展成一部運作暢順的商業機器,不因任何人的離去而令業務受損。
記得2004年中,麥當勞CEOJimCantalupo心臟病發猝死,董事局在短短三個鐘頭內,已通過委任CharlieBell接班,一切有條不紊,突如其來的不明朗消息,很快便被市場消化;就算在9個月後,CharlieBell同樣因病逝世,繼任的JimSkinner亦順利接掌帥印,消息絲毫沒有影響麥當勞的發展,這些都展現了麥當勞作為大企業應有的風範。
事實上,所有成功的大企業,本來就不應單靠少數「英明」管理層的領導。記得在數個月前,美國科技業巨擘L-3Communications的74歲主席兼CEOFrankLanza,因進行食道手術期間猝死,董事局在得知噩耗後手足無措,慌張地發聲明表示「suddenandunexpected」,最後更要花上三日時間討論,才能委出新的「署理」CEO,臨時拉伕帶領公司發展。像L-3這種市值超過500億的大企業,居然停留在「寡頭領導」的舊式人治管理思維,思哲無話可說。
直接點說,企管人的終極責任,就是要不斷提出方法,令企業盡量脫離人治管理,不再靠少數「英明」管理層的貢獻,改而真真正正地依賴團隊表現發展。不過,環顧本港現時不少大企業(特別是由家族掌舵的),十居其九仍停留在人治管理,實在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