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專家:人手處理易染細菌<br>食蠔中毒 打邊爐最高危

安全專家:人手處理易染細菌
食蠔中毒 打邊爐最高危

【本報訊】本港接二連三出現疑因進食生蠔引致的食物中毒個案,當中不少是酒店自助餐供應的,究竟如何進食生蠔才不會中招?有食物安全專家表示,原來在三種進食生蠔方法中,打邊爐時以生蠔作配料是最高危,因人手處理步驟最多,時間最長,最易受細菌污染;即開殼即吃生蠔雖然較新鮮及昂貴,但因貯存溫度相對較高,反而不及較便宜的急凍生蠔來得安全。 記者:陳沛冰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早於今年七月,已呼籲國民不要吃較高危的西北太平洋區生蠔,並建議改用炒、焗、烤的方式享用,但本港食物安全中心一直沒給清晰的進食生蠔指引。
該中心轄下的食物安全專家委員會主席關海山接受訪問時稱,中心或可仿效FDA的做法,呼籲市民盡量少吃生蠔,尤其在夏季高危時期,建議市民最好不吃,但相信政府需要平衡業界的利益,難以發出類似的訊息。但市民也有責任保障自己的健康,不論以甚麼方法吃生蠔,都必須留意其風險(見表),以及預防食物中毒方法,如打邊爐時必須將食物徹底煮熟,急凍生蠔解凍後應在數分鐘內進食。
他又稱,委員會成立後的重任之一,是檢討現行食物安全中心風險傳達效果。以往中心多次被批評後知後覺,要傳媒揭發事件後才作出回應,他認為,中心需改進傳達訊息的效率,應該更快及邀請獨立民間專家給予意見。但因食物種類千奇百怪,中心一定處於被動,「未必可以將所有有問題的食物講出嚟」。

研究改善監察制度

他指出委員會正在研究如何改善現行食物監察制度,現時食物環境衞生署定期抽查的食物樣本數目甚多,但因食物種類、製造及貯存方法會改變,所以要不時評估抽查是否足夠,若增加抽查數目會令市民更安心,就值得投放更多資源。

生蠔味美但進食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