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失勢或失去權力的官員、領導搞垮搞臭是中共的慣技,五十年代的反右、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固然見到大量這樣的例子;改革開放後一些被打倒或失去權力的官員同樣被批的一文不值;例如當前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因貪污而被免職及拘捕後,他的各種「惡行」、「臭史」便在傳媒上一一披露,包括囂張跋扈、私生活不檢點、奢侈浪費等。
剛因貪瀆及挪用社保基金問題而被免職的前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所面對的處境也好不了多少。除了較早前有人在互聯網上「揭發」他的種種出位、霸道言行外,內地傳媒也陸續披露他的惡行;例如曾以「皇甫平」為筆名的前《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周瑞金就撰文指陳良宇膽大妄為,擅闖鄧小平下榻的西郊賓館,並跟中央警衞人員吵起來。正因為陳良宇早已養成這種專橫跋扈的態度,他才敢於公然向力主宏觀調控政策的總理溫家寶挑戰、他才敢於為自己、為親友爭利益、抓好處,最終成為上海的頭號貪官。
究竟陳良宇是否比其他地方的第一把手更跋扈,是否比其他中共高官更囂張只怕是誰也說不準的事,因為中共體制內的地方大員就是當地的「山大王」,控有地方的生殺大權,實在很難想像這樣的「山大王」會是個謙謙君子而不是跋扈的諸侯。但不管怎樣,把陳良宇弄得灰頭土臉、把陳良宇弄得「臭史」、惡行揭發出來可以令陳良宇貪瀆的案件說成他個人操守及品格的問題、說成是他個人的失誤而不是體制或制度問題;於是,大家便會把焦點放在陳良宇個人之惡上,忘記了制度之惡、體制之惡。
正如我們一再指出,陳良宇案件並不是個別、孤立的案件,而是整個貪腐問題的冰山一角、而是成千上萬貪瀆案中的一小部份。應該看到,過去幾年來揭發的貪瀆案件幾乎每個省市、每個地方、每個部門都有,國有銀行的中高層職員挪用、盜取數以億元計固然時有所聞,法官收取數以百萬元計賄款讓某些企業、某些被告得到優惠同樣不是甚麼罕見的事。即使像陳良宇的案件,涉案的人包括F1賽車搞手、企業負責人、國家統計局局長……等。這些不同的貪官、這些人大概沒有多少個像陳良宇那樣跋扈、大概不敢擅闖黨國元老下榻的賓館,可他們都勇敢為自己及親友攫取巨額的「污糟錢」,這又豈是個個別的現象、又豈是個人的失誤呢?
顯而易見,造成陳良宇案或其他大量貪瀆案件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的缺陷、是體制的漏洞。試想想要不是中共的專權體制對各行各業的介入如此深、對各個經濟環節的控制如此嚴,大大小小的官員怎麼有這許多機會在過程中上下其手,侵吞數以億元計的巨款嗎?試想想要不是中共的專權體制容不下一絲一毫的獨立監察、容不下市民及社會的監督,大大小小的官員怎麼能肆無忌憚的把公款放進自己的口袋、怎麼能明目張膽的從人民、企業身上抽取種種好處呢?
貪官的面目、性格多種多樣,有的專橫、有的跋扈、有的沉默、有的木訥;令他們走上貪官之路的主要不是個人性格,不是他是否跋扈,而是萬事要管的政府,是容不下監察的政治體制。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