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珊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曾蔭權在施政報告喜孜孜提到,香港溫室氣體排放量較一九九○年下降;但他無提及的是,本港溫室氣體排放量正不斷攀升。儘管他在近期的《香港家書》中坦言空氣污染的問題,「現實是未來數年也不會明顯改善」,強調無速戰速決的特效藥。但施政報告所提及改善空氣質素的措施,總是兜兜轉轉,無法針對問題的核心一擊即中。難道市民要無了期地等待下去嗎?
司機當然歡迎政府給予補貼,一般市民亦不反對政府動用公帑改善環境。可惜本地空氣污染的核心,根本不在道路運輸。環保署在今年初向立法會交代粵港減排的進展時,清楚在文件中說:「香港在減少氮氧化物/可吸入懸浮粒子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總排放量上已取得良好的進展。至於二氧化硫,則由於發電所產生的排放物增加,因而抵銷了很多其他措施的成效。」
事實上,董建華執政時已推行了很多針對汽車的措施,例如提高「黑煙車」罰則和採用低硫柴油等;曾蔭權再推出換車計劃,將懸浮粒子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再減少一成八和一成,本身值得肯定。可是,本地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從一九九七年起有增無減,至今已大幅增加接近五成,距離二○一○年的減排目標愈來愈遠,這正是拜中電和港燈所賜。如果曾蔭權繼續放任電廠排污,恐怕難以扭轉大局。
雖然曾蔭權提及會透過逐步收緊電廠的排放上限,但實情是政府並無好好利用這一把尚方寶劍。環保署早前給港燈的電廠續牌,頒布的污染物排放上限非常寬鬆。以二氧化硫的上限為例,環保署要求港燈在二○○八年的排放量不能多於二十八個千公噸,較港燈去年的實質排放量只減少三個千公噸。另一邊廂,綠色和平在今年八月份根據粵港政府的二○一○年減排目標,及港燈佔本地的平均排放比例,建議港燈由二○○五年的三十一個千公噸減少至二○一○年的十三點九個千公噸。相比之下,政府竟如此「仁慈寬大」,又怎樣迫使電廠負上環境責任?
施政報告在促進粵港環境合作方面,同樣令人失望。曾蔭權早前高調地宣布兩地電廠排污交易計劃,至今仍未向公眾交代細節,透明度非常低。綠色和平曾進言,建議港府和廣東省政府共同發展風力資源,減少燃煤發電的比例,以紓緩區域內的空氣污染問題,他對此亦無回應。
事實上,市民體諒改善空氣質素是一項艱難的任務,無法立竿見影。不過施政報告中最實在針對爭回藍天的招數,就只有資助車主換車,和寬減購買環保車的車主汽車首次登記稅,迴避了管制本地電廠排放,和促進粵港區域合作等既艱巨又關鍵的工作。曾蔭權步履過份謹慎,難怪有評論批評施政報告「務實有餘,進取不足」。